当前位置: 首页 » 矿物质 » 正文

吉林玉米加工业对全国玉米产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6-25  

    随着国内玉米价格不断上涨,一些观点认为是玉米主产省吉林大力发展玉米深加工业,把玉米大量转化成了工业原料造成的。更有认为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影响了国家粮食安全。记者对此进行的专项调查发现,吉林玉米真正用于除食品之外的工业原料只占很小比例,绝大多数玉米仍然转化成了食品类。吉林发展玉米加工业一直兼顾着国家粮食安全和玉米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在解决玉米“卖难、储难、运难”问题的同时,力争用真正的“深加工”淘汰“浅加工”,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高精尖的产业集群。

    深加工多集中于食品行业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吉林省农委统计显示:去年吉林玉米产量1930万吨,实际加工800万吨,其中用于加工食品、淀粉和饲料占玉米加工总量的71.8%;省内唯一一家消化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的吉林燃料乙醇,去年加工玉米117万吨,仅占吉林玉米总产量的6%,在加工的117万吨玉米中,生产燃料乙醇的大约只占三分之一。

    “也就是说吉林的玉米真正用于生产燃料乙醇的只有40万吨左右,仅占吉林省玉米总产量的2%,绝大多数玉米仍然转化成了食品类。”吉林省农委主任王守臣说。

    吉林省长助理、发展改革委主任王祖继介绍说,目前吉林省玉米加工产品逐步由淀粉、酒精等初加工产品向发酵、精细化工产品过渡,加工品种已达到200多种,从寻常的淀粉,到用多元醇、乳酸等生产的合成纤维、工程塑料等,这些产品被广泛用于食品、纺织、汽车、电子、医疗等领域,初步形成了一个高精尖的产业集群。

    比如长春大成集团今年投产的年加工225万吨玉米、100万吨化工醇和100万吨差别化聚酯项目,技术水平很高。大成集团已获得生物化工醇催化剂生产工艺技术、反应设备制造和化工醇生产工艺技术等几十项国家专利。生产1吨化工醇只需1吨淀粉,消耗玉米1.42吨,消耗能源只有原设计水平的一半,玉米化工产品的成本只相当于石化产品的一半。

    吉林省位于世界三大玉米带上,玉米人均占有量、商品量、出口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随着玉米加工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吉林玉米的“资源优势”不断凸显,逐步形成了玉米加工产业集群,产品在国际上竞争力不断增强,玉米“卖难、储难、运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目前,玉米加工业总产值和利润已分别占全省食品工业40%和63%,成为全省食品工业第一大产业。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业投资呈现多元化趋势,美国嘉吉公司、中粮集团、中谷集团、红嘴集团、大成集团等纷纷出资建立加工企业。吉林省依托玉米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引导并推动玉米加工企业和生产要素向中部的长春、四平、松原集聚,逐步形成以中部为核心,辐射东部和西部的玉米加工业格局。吉林省农委主任王守臣说,吉林玉米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延伸了产业链条,优化了产业结构,在保证原粮调出同时,大幅增加了肉蛋奶和其它一些食品的输出,实际上是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主产区更适合搞粮食加工业

    专家认为,围绕吉林玉米引发的争论,其实质无非是在产区加工还是在销区加工的问题。目前的情况看,无论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出发还是经济成本角度考虑,粮食主产区都更加适合开展加工业,把更多的利益留在产区,不仅可以平衡地区经济落差,还可以节省运输成本。

    吉林省松原市市委书记蓝军说,吉林省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多年来大量外调原粮,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实际上也牺牲了很多利益。上个世纪40年代以来,粮食一直是吉林省的包袱,玉米价格最低的时候,每公斤不足0.6元,农民因为种粮不能致富,省里因为粮多财政收入上不来。

    “玉米加工业的发展给吉林粮食生产带来了转机。”王守臣介绍说,在地区利益平衡问题上,原先意义上的产区、销区概念应该改变,资本应该更加集中在产区进行发展,吉林省不断提高的玉米产量是吸引市场投资建厂的主要原因。吉林省委书记王珉表示,销区玉米加工业可以到吉林投资建厂,改善吉林大量出售原粮状况,留住更多利益。

    对于当前玉米价格攀高,吉林省干部认为,粮价上涨是多年来吉林粮价一直偏低所致,粮食价格在加工业拉动下有所上涨是合理的,这是市场对农民的反哺,也是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是城市对农村的一个拉动过程。

    玉米加工业助主产省破解“三大难题”

    首先,玉米加工业的发展拉动市场价格提高,破解了困扰吉林多年的农民卖粮难问题。加工企业竞争有力地支撑了玉米价格,让长年低位徘徊的玉米价格得到了恢复性的上涨。玉米价格上涨最先得利的就是种粮农民。在种粮收益得到有效保障并逐步提高的预期下,吉林省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吉林省今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6860万亩,比上年增加了10万亩。玉米播种面积、投入的增加,对玉米产业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原料支撑。

    “加工业的发展首先让吉林省彻底摆脱了粮食卖不了、储不下、运不走、补不起这些困扰了吉林二十多年的难题。”王守臣说,2003年以来粮食生产连续四年大丰收,其中3年连创历史最好水平,在粮食加工业的需求拉动下没有出现卖粮难的问题。加之近年来中央出台一系列重大惠农政策,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4年来全省累计净增产粮食150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00亿斤以上。

    第二,玉米市场价格的提高增加了农民种粮效益,破解了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难题。过去多年粮食主产区增产多增收少,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近年来,在粮食加工业的拉动下,虽然粮食连年丰收,但粮价稳中有升,种粮效益明显提高,拉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0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7.8%,2004年增长18.6%,2005年增长8.8%,2006年增长10%以上。

    第三,玉米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拓宽了农民就业空间,破解了主产区农村经济发展难题。比如吉林德大通过发展养殖业和加工业,直接和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15万人。同时还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领跑县域经济,壮大了地方经济总量和财政实力,公主岭、德惠、榆树、梨树等一些产粮大县县级财政的50%-70%来自粮食加工业,“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面貌得到有效改观。

    这些难题的破解回过头又促进了玉米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主产区经济形成良性循环。王守臣认为,玉米加工产业这条路子是吉林省用近二十年时间摸索出的一条适合省情的发展道路,农业大省和工业强省并不对立,应该用工业化思维去谋划农业。

    建议玉米加工保大压小不一刀切

    王守臣认为,玉米加工业不能盲目发展,一方面通过政府引导,一方面让市场规律发挥作用。总的方针是把大企业做优做强,在精深加工、高新技术上做文章,集中扶持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大企业,让玉米真正实现精深加工。市场中玉米价格高,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一些规模小、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的小企业自然被淘汰。

    吉林省粮食经济研究所所长刘笑然建议,对于玉米加工项目,国家也不要一刀切,对于有竞争力的项目希望国家予以支持。比如长春大成集团要扩产化工醇,属于精深产品,极具市场竞争力,国家应该予以支持,国家规范深加工发展应有保有压,不能把所有新上项目一棒子打死,保大压小的策略符合实际,也有助于推动吉林玉米加工业的良性发展。

    对于今后玉米加工业的发展,王守臣表示,吉林省将兼顾两个原则:一个是国家粮食安全,另一个是自身粮食产量的支撑能力和效益最大化,玉米加工业应随着粮食产量的提高逐步发展。

    王守臣介绍说,吉林玉米的增产潜力,从新粮源方面看,吉林省主要结构调整和从科技挖潜上做文章。通过结构调整,今年吉林玉米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了160万亩,相当于增产16亿斤玉米;科技上,今年开发了一个液体肥料,小面积试验能增产15%,还有一个等离子种子处理技术,也能增产10%-15%;土地资源上,吉林省加大了对现有土地资源的开发600计划三到五年内增加土地资源200-250万亩,预计能提高粮食产量30亿斤,这样到十一五末期,吉林粮食产量很可能达到600亿斤,粮食加工业应随着粮食产量的提高逐步发展。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