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上主要有4个原料药生产区域:西欧、北美、日本和中印。过去,西欧是原料药的纯出口地区,占总量的50%;北美是原料药的主要进口地区,其生产量仅占总量的18%;日本的原料药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境地。近几年,世界原料药的生产中心已转向亚洲,我国和印度的原料药生产在迅速崛起,特别是化学中间体产品和活性成分生产的地位不断上升,已成为重要的原料药生产基地。目前,印度的布洛芬、卡托普利、新诺明、阿莫西林、环丙沙星、乙胺丁醇和雷尼替丁等品种已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则在青霉素、VC、非甾体解热镇痛类、糖皮质激素和青蒿素等品种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头孢类也成为我国未来较具竞争的大品种之一。
我国原料药还是建立在低成本、大规模基础上的加工型产品,因此做大容易,做强不容易,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价格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描绘着市场起伏,决定着企业的存亡,产量和库存又是供求平衡的基础。因此,“价格”、“产量”和“库存”是需要控制和观察的指标。未来我国原药料价格走低,难以回升是个不争的事实。
上游石化产品的涨价以及水、电、煤等能源价格上涨是拉升原料药生产成本的直接原因;其次,产能盲目扩张、供需矛盾的不协调也是造成价格不稳定的因素。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内上述情况仍十分严重,对于靠低成本打市场的原料药产业现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环保日益成为悬在原料药企业头上的剑,时刻有下落之势。因此,制药企业必须把环保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但目前不少企业不愿意把钱花在环保上,存在侥幸心理。特别是处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受当地政府保护的企业和成长过快的企业最容易在环保上栽跟头。此外,少数冒尖产品摆脱不了贸易纠纷的困扰。如我国柠檬酸、青霉素、维生素和解热镇痛类产品占据了世界大部分的份额,价格无论是高还是低,都避免不了遭遇反倾销、反垄断和贸易保护的影响。对于那些认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就是体现在扩大市场份额”的观点是个冲击。
国际产业转移加强了我国作为原料药加工制造基地的作用,委托加工、定向出口、定向采购成为原料药产业的另一发展空间。大宗原料药利润微薄,特色原料药只有占领早期市场机会才能获得丰厚利润。2005年后会有一批重磅级专利药品到期,在此之前,我国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前的必要准备(包括认证资格)往往比解决工艺问题还要艰难,并且不是一躇而蹴的过程。我国医药制造业在管理观念和流程上与国际发展和要求确实存在差距,到现在很多企业只满足于通过国内的GMP认证,而没有向更高层次的cGMP标准靠拢的意向。但值得欣慰的是,已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开始积极启动国际药品认证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