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以来,我国连续多次核定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药品的最高零售价,调整了目录中近1100种药品的售价,降低了近1000种药品的价格。尽管如此,药品价格不断上升的势头仍未得到遏制,究其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后竞争加剧的结果。而进口、合资药与国产药降价比例不平衡,医院过度追求剩余价值也对此产生一定的影响。
回顾我国近两年重点城市样本医院药品使用情况,2004年购入总金额已达到了201.83亿元,与上一年同比增长了27.58%,其中的全身抗感染药物以占有总市场份额的26.54%继续雄居首位,仍然是竞争激烈的品种之一。抗生素在销售竞争中低扣率现象被屡屡曝光后,使该类药物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
从我国药品市场上看,仿制药品在数量上占据了主流,原研发药仅占药品数量的5%,但是其市场份额已从1997年的12%,上升到2004年的25%左右,这与进口、合资制药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其产品的销售力度是分不开的。进口、合资药市场份额的迅速提升,推进了医学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但同时医药领域的高消费现象也成了老百姓的心病。这些因素从客观上为抗生素新一轮降价作了铺垫。应该说,国家对抗生素的降价已是意料之中的举措。
从全身用抗感染药物来看,2004年6月国家对24种抗感染药品实行了降价,并在7月1日后实行零售药品出售处方药需凭处方,但医院购入药品金额仍比上半年增长了11.76%,细算一下,抗感染药物仍比2003年净增10亿元。
10月10日,牵动人心的2005年国家大幅降低药品价格正式执行,但是药品降价政策能否如期实施、效果能否令人满意,现在还是未知数。而这次国家对22种常用药的大幅降价,是近年降价力度最大的一次,平均降价幅度为40%,最大降幅达到63%,据测算约降掉了40亿元左右,而且降价执行范围广、覆盖面全,改变了以往在医院招标采购的降价手法,实行了从全社会所有的医院及药店统一执行方式。我们作为业界唯有寄望于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相关政府部门联手监督药价的落实情况,希望这次降价真正能使患者得到实惠,从而使高价药品的市场平稳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