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巨头凸现 新生力量露锋芒
目前,世界主要的维生素生产企业帝斯曼和巴斯夫都在忙于整合其收购的业务,形成了两大巨头。近些年来,由于受到来自中国维生素生产商的强大价格压力以及针对大型维生素生产的惩罚性反托拉斯判罚,从而引发了世界维生素产业结构重整。 世界维生素产业的另一重要变化是从罗纳普朗克公司剥离的安迪苏公司(Adisso)成为维生素产业的新军,占据全球6%的市场份额,主要生产维生素A和维生素E。 世界维生素产业的其他重大变化包括:许多西方大型的生产企业退出了维生素市场,如伊斯曼化学、德固赛、默克(Merch)和日本卫材制药(Eisai)等公司。帝斯曼公司、巴斯夫公司和龙沙公司(Lonza)也纷纷关停了其在美国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E生产装置。而在亚洲和欧洲则新建了许多生产效率更高的维生素企业。 近年随着来自中国维生素生产商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和世界维生素产业重心向维生素C倾斜,维生素C已成为数量最大的产品,西方维生素生产商已经感受到市场产能过剩和价格不断下滑的压力。目前,这一问题仍然较为严重,其中维生素C的价格明显压低,仅为5~6美元/kg,而2004年的价格还不足5美元/kg。尽管最近价格有所攀升,但毫无疑问市场的生产能力仍过剩。
维生素巨头聚焦中国
本土生产商战略重组 帝斯曼、巴斯夫和龙沙作为为数不多的西方维生素生产商,目前也在中国生产,以此作为应对中国生产商的手段。在全球维生素市场中,巴斯夫占据21%的市场份额,安迪苏占据6%的市场份额,其他几个西方合资企业占据27%的市场份额。与此相比,中国众多的小型维生素生产厂占据24%的市场份额。不过中国生产商在全球维生素C市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3年,全球近60%的维生素C贸易来自中国。与此同时,尽管维生素C生产商最近试图推高场价格,但是维生素C价格依然受制。帝斯曼和巴斯夫都继续重组其维生素业务和开拓全球市场。 2005年初,帝斯曼和上海医药集团公司(SPG)签署合同,收购了上海医药集团公司在 罗氏(上海)维生素有限公司(RSVL)持有的股份。罗氏(上海)维生素有限公司是帝斯曼公司和上海医药集团公司合资成立的企业。帝斯曼公司将向上海医药集团公司支付约1380万美元。此项业务收购完成后,帝斯曼公司将完全控制罗氏(上海)维生素有限公司,并更名为帝斯曼维生素(上海)公司。这将提高帝斯曼公司在中国维生素市场中的地位,并以此形成一个开拓中国维生素市场的根据地。 目前,罗氏(上海)维生素有限公司生产维生素A、E和B6以及用于动物和人类营养品市场的混合维生素。该公司在上海拥有2家生产工厂,产品主要在中国国内市场销售,部分产品销往世界其他市场,年销售收入近8500美元。 帝斯曼公司还宣布其正与华北制药集团公司(NCPC)进行谈判,计划利用华北制药集团公司的发酵工艺来生产维生素C。帝斯曼公司不得不减少其在苏格兰Dairy的维生素C和B6工厂的生产。该公司还考虑降低其在美国新泽西州Belvidere和得克萨斯州Freeport的2家维生素工厂的生产成本。
巴斯夫加大投资 助推维生索行业发展
2004年8月,巴斯夫在德国路德维希港新建的4万t/a柠檬醛工厂正式建成投产,用以取代该公司原有的1万t/a生产工厂。新厂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调配化妆品、食品、烟草香精,是合成紫罗兰酮和维生素A的主要原料。巴斯夫表示该厂生产的柠檬醛将成为其精细化学品的重要基础原料,以及维生素A和E生产的起始原料。该公司为此耗资3.67亿美元。 另外,2005年初,巴斯夫宣布其正在投资开发1项用于食品和动物饲料中间体的封装新技术,并为此类技术领先者位于德国美因茨的生物技术公司Cavis Microcaps GmbH提供260万美元的资金。该公司正在为其专有的封装技术开拓市场,目前已募集资金600万美元,其中包括巴斯夫公司的投资。这一公司的封装技术和生产工艺使用小型胶囊来保护敏感性物质,诸如酵母、维生素、生物酶和益生菌种,以防止分解。巴斯夫公司指出,cavis Microcaps GmbH公司提供的此项最先进的新技术,将有助于开拓产品新的应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