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的潜力在国内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3-01-01
维生素C(简称VC)是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工业开发组织确定的26种基本药物之一,业内人士称之为医药产品的“常青树”。医药行业曾以较快速度大幅度提升VC生产能力,一度使中国的VC出口量居世界之首。但是,VC国际市场的竞争已呈白热化。有关专家指出———
曾经有过辉煌和“伤痛”
我国VC始产于1958年,当时东北制药总厂年生产能力为30吨。1990年,我国有14家企业生产VC,产量为6050吨,其中出口4377吨,当时国内VC行业扩产已见端倪。1991年—1994年,由于VC出口高额利润的推动,国内企业争先恐后上项目,致使VC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到1996年,我国VC生产企业由1993年的15家发展到26家,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点,为2.6万吨,出口2.3万吨。生产能力占世界的40%以上,出口量为世界VC贸易量的45%左右,居世界之首。
然而,就在此时一场价格大战狼烟四起。
1995年10月,国际市场VC巨头瑞士罗氏制药公司为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突然宣布VC降价20%,接着又以每月降价10%的速度连续降价,从每千克13美元一直降到5美元,国际市场上VC价格最低时一度降到每千克4.5美元,这使全世界的VC生产企业都开始亏损。在这场价格战中,我国VC生产企业大部分不是罗氏公司的对手。我国的VC企业由原先的26家出口企业减少到主要的4家,分别是东北制药总厂、华北制药厂、石家庄制药厂和江山制药公司。在当年的广交会上,我国VC成交量仅为300多吨,不及往年成交量的一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因盲目投资造成VC生产能力过剩,损失至少50亿元人民币。1996年—1998年的3年期间,我国VC出口由于价格暴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3亿美元。
整合行业确保健康发展
造成在“国际大战”中被动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VC生产企业,生产布局分散,规模偏小。从生产高潮时的26家企业来看,分布在17个省、市、自治区,其中由5个省、市有两家以上企业生产VC;生产能力超过万吨的仅一家,超过5000吨的有5家,大部分为生产能力在3000吨以下的小厂,有的甚至只有一二百吨的生产能力。这种布局致使我国VC生产效率低下、能耗高、成本高。而世界最大的VC生产企业罗氏公司拥有3套万吨级VC生产装置,规模大,生产集中,在成本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另外,我国VC的产销对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依附性,对国内市场缺乏开拓力度,且多头出口。一旦国际市场降价,国内企业便忙碌于盲目竞相削价,同室操戈更加剧了无序竞争。
毫无疑问,这样的“伤痛”必须“医治”。
1999年国家经贸委下发了《关于医药行业制止重复建设的若干意见》,根据配套的相关规定,在VC领域,一律不再批准新上、扩大生产能力的基本建设和技改项目,对未经批准擅自上项目的企业,要严令停建,建议停止银行贷款,严重者要采取法律手段制裁。
经过整顿和市场调节,获准经营出口VC的单位减少到19家,保证了VC出口的顺畅,我国VC生产企业也开始扭亏为盈。
VC市场依然危机四伏
实现扭亏为盈后,国内四大制药企业又开始大幅扩产,很快使我国VC总生产能力达到4.5万吨,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业内人士曾指出,四大国内VC巨头的大规模扩产,已呈“骑虎难下”之势,极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残酷竞争,但目前四家的实力并没有占据绝对优势看,谁也无法使对手出局。
果然不出所料,在去年,国内VC四大生产企业就与国际VC生产巨头巴斯夫、罗氏制药展开了新一轮的短兵相接。
巴斯夫2001年成功收购了日本最大的VC企业武田制药(年产VC6000吨),而此前罗氏制药将进攻的长矛插在了中国的上海。因为VC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和日本,而中国的四大VC生产企业70%以上的产量是出口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在国际市场上,中国VC价格和巴斯夫、罗氏制药相差1美元左右,竞争主要集中在价格、技术、成本、规模经营上。
然而,目前巴斯夫、罗氏制药占据着VC的绝大部分高端市场———医药领域,而其生产品种也不仅仅是VC,还有维生素其它系列产品,所以他们完全有能力以其高端市场和维生素系列产品带来的利润作为挑起VC价格战的强有力后盾。反观我国医药行业,大部分企业已进入微利时代,VC产品利润更是微乎其微,要让其它产品为VC“以丰补歉”看来困难多多。2001年的战果表明,中国VC企业并没有全军覆没,而巴斯夫、罗氏制药也没能在短时间内击垮中国VC企业。新世纪第一个回合的较量,以实际上的平分秋色而暂时谢幕。
倘若说新世纪第一年国内VC四大家族还能与国际VC市场巨头进行一个回合较量的话,那么接下去的竞争趋势就很难说了。
由于我国VC企业的产品目前主要针对国际市场,虽然国内厂家都明白,国内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但需要相当大的投入和一定的时间才能培育出来,因而谁都不愿意开发、培育国内市场,而是竞相进攻国际市场。
而在此时,巴斯夫公司和罗氏公司与国内一些VC企业频频碰头,商谈合资事宜,并逐渐将目光移向四大巨头。有消息称,巴斯夫拟与某厂合资建设VC生产基地,另一家企业也在与罗氏进行协商。
这样的举动对于国内VC生产企业来说,可谓触到了痛处。原来的4家VC生产企业实力相当,如果其中有人与实力雄厚的洋巨头“联姻”,将会从根本上改变国内VC行业的市场格局。
现在,国际市场VC供过于求,而每年全球消费量的增幅只有2000吨,即使大家从此不再扩产,也要5年才能把生产能力的富余部分消化掉。他们都明白,未来5年时间里,VC行业没有好日子过了。
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
有关专家认为,国内VC行业应采取相应措施调整VC产销,稳定和规范VC产销及市场;应重视技术进步工作,进一步提高质量,提高效率,节能降耗,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此外,有关专家还提出:不能一味依赖出口而“吊死在一棵树上”。目前,我国国内VC年用量仅在4000吨左右,不及生产能力的10%。即使按生产能力的10%计算,应用量也只有5000吨,人均年用量4.67克,国外先进国家人均年用量在60至100克,世界平均水平在10克。我国的VC90%应用于医药领域,发达国家比例仅为30%。由此可见,除医药以外的其它很多领域,我国尚未有效开拓。如在食品领域,VC作为饮料、果酱、糖果等添加剂,对提高人体素质极为重要。VC还能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其应用量在国外所占比例约为10%左右,我国在这方面基本上属于空白。当然,在加大对国内市场开发力度的同时,还应扩大宣传,提高消费者对VC重要性的认识,以加大国内的市场需求。
文/邬时民
曾经有过辉煌和“伤痛”
我国VC始产于1958年,当时东北制药总厂年生产能力为30吨。1990年,我国有14家企业生产VC,产量为6050吨,其中出口4377吨,当时国内VC行业扩产已见端倪。1991年—1994年,由于VC出口高额利润的推动,国内企业争先恐后上项目,致使VC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到1996年,我国VC生产企业由1993年的15家发展到26家,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点,为2.6万吨,出口2.3万吨。生产能力占世界的40%以上,出口量为世界VC贸易量的45%左右,居世界之首。
然而,就在此时一场价格大战狼烟四起。
1995年10月,国际市场VC巨头瑞士罗氏制药公司为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突然宣布VC降价20%,接着又以每月降价10%的速度连续降价,从每千克13美元一直降到5美元,国际市场上VC价格最低时一度降到每千克4.5美元,这使全世界的VC生产企业都开始亏损。在这场价格战中,我国VC生产企业大部分不是罗氏公司的对手。我国的VC企业由原先的26家出口企业减少到主要的4家,分别是东北制药总厂、华北制药厂、石家庄制药厂和江山制药公司。在当年的广交会上,我国VC成交量仅为300多吨,不及往年成交量的一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因盲目投资造成VC生产能力过剩,损失至少50亿元人民币。1996年—1998年的3年期间,我国VC出口由于价格暴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3亿美元。
整合行业确保健康发展
造成在“国际大战”中被动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VC生产企业,生产布局分散,规模偏小。从生产高潮时的26家企业来看,分布在17个省、市、自治区,其中由5个省、市有两家以上企业生产VC;生产能力超过万吨的仅一家,超过5000吨的有5家,大部分为生产能力在3000吨以下的小厂,有的甚至只有一二百吨的生产能力。这种布局致使我国VC生产效率低下、能耗高、成本高。而世界最大的VC生产企业罗氏公司拥有3套万吨级VC生产装置,规模大,生产集中,在成本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另外,我国VC的产销对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依附性,对国内市场缺乏开拓力度,且多头出口。一旦国际市场降价,国内企业便忙碌于盲目竞相削价,同室操戈更加剧了无序竞争。
毫无疑问,这样的“伤痛”必须“医治”。
1999年国家经贸委下发了《关于医药行业制止重复建设的若干意见》,根据配套的相关规定,在VC领域,一律不再批准新上、扩大生产能力的基本建设和技改项目,对未经批准擅自上项目的企业,要严令停建,建议停止银行贷款,严重者要采取法律手段制裁。
经过整顿和市场调节,获准经营出口VC的单位减少到19家,保证了VC出口的顺畅,我国VC生产企业也开始扭亏为盈。
VC市场依然危机四伏
实现扭亏为盈后,国内四大制药企业又开始大幅扩产,很快使我国VC总生产能力达到4.5万吨,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业内人士曾指出,四大国内VC巨头的大规模扩产,已呈“骑虎难下”之势,极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残酷竞争,但目前四家的实力并没有占据绝对优势看,谁也无法使对手出局。
果然不出所料,在去年,国内VC四大生产企业就与国际VC生产巨头巴斯夫、罗氏制药展开了新一轮的短兵相接。
巴斯夫2001年成功收购了日本最大的VC企业武田制药(年产VC6000吨),而此前罗氏制药将进攻的长矛插在了中国的上海。因为VC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和日本,而中国的四大VC生产企业70%以上的产量是出口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在国际市场上,中国VC价格和巴斯夫、罗氏制药相差1美元左右,竞争主要集中在价格、技术、成本、规模经营上。
然而,目前巴斯夫、罗氏制药占据着VC的绝大部分高端市场———医药领域,而其生产品种也不仅仅是VC,还有维生素其它系列产品,所以他们完全有能力以其高端市场和维生素系列产品带来的利润作为挑起VC价格战的强有力后盾。反观我国医药行业,大部分企业已进入微利时代,VC产品利润更是微乎其微,要让其它产品为VC“以丰补歉”看来困难多多。2001年的战果表明,中国VC企业并没有全军覆没,而巴斯夫、罗氏制药也没能在短时间内击垮中国VC企业。新世纪第一个回合的较量,以实际上的平分秋色而暂时谢幕。
倘若说新世纪第一年国内VC四大家族还能与国际VC市场巨头进行一个回合较量的话,那么接下去的竞争趋势就很难说了。
由于我国VC企业的产品目前主要针对国际市场,虽然国内厂家都明白,国内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但需要相当大的投入和一定的时间才能培育出来,因而谁都不愿意开发、培育国内市场,而是竞相进攻国际市场。
而在此时,巴斯夫公司和罗氏公司与国内一些VC企业频频碰头,商谈合资事宜,并逐渐将目光移向四大巨头。有消息称,巴斯夫拟与某厂合资建设VC生产基地,另一家企业也在与罗氏进行协商。
这样的举动对于国内VC生产企业来说,可谓触到了痛处。原来的4家VC生产企业实力相当,如果其中有人与实力雄厚的洋巨头“联姻”,将会从根本上改变国内VC行业的市场格局。
现在,国际市场VC供过于求,而每年全球消费量的增幅只有2000吨,即使大家从此不再扩产,也要5年才能把生产能力的富余部分消化掉。他们都明白,未来5年时间里,VC行业没有好日子过了。
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
有关专家认为,国内VC行业应采取相应措施调整VC产销,稳定和规范VC产销及市场;应重视技术进步工作,进一步提高质量,提高效率,节能降耗,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此外,有关专家还提出:不能一味依赖出口而“吊死在一棵树上”。目前,我国国内VC年用量仅在4000吨左右,不及生产能力的10%。即使按生产能力的10%计算,应用量也只有5000吨,人均年用量4.67克,国外先进国家人均年用量在60至100克,世界平均水平在10克。我国的VC90%应用于医药领域,发达国家比例仅为30%。由此可见,除医药以外的其它很多领域,我国尚未有效开拓。如在食品领域,VC作为饮料、果酱、糖果等添加剂,对提高人体素质极为重要。VC还能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其应用量在国外所占比例约为10%左右,我国在这方面基本上属于空白。当然,在加大对国内市场开发力度的同时,还应扩大宣传,提高消费者对VC重要性的认识,以加大国内的市场需求。
文/邬时民
上一篇 | 暂无
下一篇 | 国内胆碱再次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