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今年夏收小麦市场化程度提高,但政策的“轴心”作用并没有改变,市场仍基本处于“政策市”的格局之下。按照常规,9月底10月初市场又将迎来政策的调整窗口。如果政策没有大的动作,作为主要口粮的小麦价格仍将以稳为主。
夏收市场麦价持续平稳偏弱
今年小麦夏收,国家托市收购预案启动时间早,5月26日江苏就率先启动;启动范围宽,主产区6省有5省启动了托市收购。但从实际收购情况看,由于部分地区小麦质量偏差,大部分麦源难以进入托市范围,收购数量差强人意。截至8月31日,中储粮系统累计完成小麦托市收购1890万吨,同比减少25%。
与此同时,由于今年以来需求持续疲弱一直是萦绕市场的一块心病,市场环境不佳,各市场主体入市收购也相对理性和谨慎。截至8月20日,河南省按市场价收购90亿公斤小 麦,比上年同期减少6.7亿公斤。
由于今年国家托市小麦收购大量减少,加之市场收购不给力,主产区新麦收购价持续稳中走弱,价格重心大幅下移。尤其耐人寻味的是,今夏北方麦区小麦价格跌幅明显大于南方麦区,与往年规律相悖。
9月初,河南郑州新产中等普通白麦进厂价为2400元/吨,较上年同期下跌160元/吨;山东济南2380元/吨,下跌220元/吨;河北石家庄2400元/吨,下跌180元/吨;安徽蚌埠2360元/吨,下跌60元/吨。
优质小麦下跌幅度也较大。9月初河南延津中等“郑麦366”进厂价2660元/吨,较上年同期下跌180元/吨;河北石家庄“藁优2018”进厂价2760元/吨,下跌50元/吨;山东济宁“济南17”进厂价2620元/吨,下跌200元/吨;江苏淮安“9023”船板价2560元/吨,下跌90元/吨。
收购谨慎市场特点再度翻新
在国家粮食供需进入新的周期后,今夏小麦收购呈现出新的特点。
市场购销始终显得不温不火。往年小麦夏收,市场各主体入市收购积极性较高,个别地区频繁出现抢粮现象。有的市场主体甚至认为,企业之间竞争已不是市场的竞争,而是粮源的竞争,谁控制了粮源,谁就有竞争的资本,收购热情高涨。但今年这种现象并未出现,市场购销始终不温不火,局部地区还出现“卖难”问题。
夏收期间小麦上涨空间受限。往年主产区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后,各市场主体入市收购积极,新小 麦收购价短时期内快速上涨,市场“跳跃式”行情屡见不鲜。而今年新小麦收购价在经历6月小幅上行后,7月下旬以来基本维持稳中走弱格局。
小麦收购市场化程度提高。今年新麦上市以来,无论是国家托市收购,还是市场收购积极性都不高。政策性收购与市场性收购虽也并存,但市场化收购作用不断增强,优质优价取向、南北价格走势分化现象表现得相当突出。
新麦收购期限较往年明显拉长。往年小麦在7月中旬之前收购高峰就基本过去,而今年夏收由于市场活跃程度降低,小麦收购进度始终较为平缓,集中收购期限明显拉长。尽管今年小麦收购进度同比偏慢,但小麦收购一直没有停摆,加之南方麦区相继出台鼓励收购政策,估计9月底集中收购期结束后,今年小麦收购总量仍会处于较高水平。
后市供强需弱格局仍然难改
今年小麦再度丰产丰收,我国小麦整体供需形势显得宽松。尽管今年国家托市收购数量较上年大大减少,但往年临储小麦库存依然高企,而且去库存相当困难。可以说,国家对市场的调控既不缺粮源,亦不缺手段。
另外,今年以来国内小麦市场需求持续疲弱,市场主体对小麦价格看涨预期发生转变,贸易空间受到挤压,持粮主体“囤粮赌市”心态已不复存在,小麦市场很难改变供给充裕的局面。
从小麦饲用情况来看,由于国储玉米库存庞大,加之新粮上市预期临近,市场压力剧增,玉米价格一跌再跌,小麦饲用替代消费已成明日黄花。甚至有市场人士认为,玉米价格大幅走低,不仅对小麦市场的间接支撑作用减弱,甚至一定程度上或会拖累小麦市场行情。
往年的9月底10月初,新一年度的国家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将会出台,市场对新的政策也较为敏感。
认为2016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大幅调整几率不会太大。一是2016年小麦最收购价可能继续维持上年水平;二是基于宏观经济上行压力预期而小幅上调收购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