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三大主粮品种中,稻谷产量首屈一指。全国近六成的人口口粮仰仗大米供应。稻谷产业的健康发展关乎国计民生。郑州商品交易所曾于2009年顺利推出早籼稻期货品种。上市以来,市场交易活跃,总体反映出我国早籼稻市场的供需变化和市场预期,价格发现功能发挥较为充分,日益成为早籼稻经营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有力工具。不过,早籼稻产量仅占稻谷总产量的1/6左右,难以反映稻谷市场全貌,价格运行规律与其他稻谷品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稻谷经营企业利用早籼稻期货进行风险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推出更为贴近市场需求的期货品种已迫在眉睫。
一、粳稻产区集中,价格风险聚集
我国粳稻年产量超过6000万吨,占全国稻谷总产量的1/3左右。不言而喻,粳稻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粳稻产区呈现集中化特征,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尤以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分布最为集中。东北三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粳稻产区,近年来粳稻产量达到3000万吨左右,占全国粳稻总产量的50%。以江苏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产区,粳稻产量也超过2000万吨。东北地区地处铁路物流终端,入关瓶颈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容易造成东北地区粳稻积压,农民“卖粮难”现象时有发生。按照近年来经验,东北地区每年粳稻价格波幅动辄达到20%。即使按照50%的商品化率粗略估算,全国粳稻商品量也高达3000万吨,若粳稻价格波动400元/吨,则意味着农民种粮收入波动120亿元。显然,在这种剧烈的价格波动环境下,农民很难准确把握售粮节奏,往往出现增产不增收,与国家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初衷背道而驰。
二、加工巨头崛起,经营如履薄冰
东北三省不仅粳稻产量规模庞大,是全国举足轻重的粮食生产基地,而且大米加工企业密集。据统计,仅黑龙江省粳稻加工能力就已超过3000万吨,远高于其粳稻年产量,并且市场集中化程度居全国首位。其中,北大荒、中粮、益海嘉里、中稻等大型龙头企业已完成战略布局,以中储粮、华粮物流等为代表的收储物流企业已成分庭抗礼之势。除大型企业迅速崛起之外,中小型加工企业数量庞大,加工能力不容小觑。长江中下游地区加工企业同样星罗棋布,其中不乏年加工能力数十万吨的巨头。除此之外,数以万计的粮食贸易商与加工企业相互伴生,共同构成粳稻产业的生态链。每年受天气、国家政策、市场需求、储备收购、物流状况、银行信贷等因素综合影响,粳稻价格波动区间较大,年加工量达到20万吨的企业,20%的原粮价格波动造成的损失就可能高达1亿元以上。由于缺乏有效的价格风险管理工具,加工企业日常经营如履薄冰。作为连接种粮农民和终端消费者的关键环节,贸易商和加工企业无法获得良性发展,势必将经营上的波动向上下游传导,最终不利于农民增产增收和消费者获取物美价廉的口粮。
三、调控并非万能,期货提供参考
保障粮食安全是人口大国政府工作的重心。2007-2009年国家对东北稻米给予运输补贴,并持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先后多次在主要产区启动临时收储计划,由此承担的运输、仓储等各项财政补贴支出数以百亿元计,但政府调控往往逆市场而动,并非是万能的,在缓解产区粳稻销售困局,促进东北粳稻向东南沿海、西北、西南等地区流通的同时,会影响不同规模和所有制结构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长期来看,不利于粳稻产业的健康发展。粳稻市场调控手段需要不断创新,应当更多依靠市场自身的调节机制。粳稻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能够减轻政策的滞后性,对于国家决策无疑将发挥重要参考作用。
四、贴近产业需求,期待合约创新
粳稻期货品种上市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促进粳稻产业企业健康发展,合约指标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的实际需求。现有稻谷国标(GB1350-2009)主要从收储角度对各项指标做出规定。对于加工企业而言,出糙率与整精米率指标并不常用,而主要按照出米率的高低来确定价格。此外,国标中1%的黄粒米率指标要求显然过于宽松,将显著提高加工成本和影响产品外观。影响大米品质的另一项重要指标——垩白率,并未在国标中体现出来。受品种、生长期、天气等因素影响,粳稻垩白率年际间波动较为剧烈,变化区间达到15%-50%。即使在相同条件下,不同品种、地域之间的垩白率也千差万别,进而造成粳稻价格参差不齐。
除在指标设计上应当贴近市场需求之外,交割制度是否合理对于发挥粳稻期货的功能意义同样重要。我国粳稻流通呈由北向南,从关外到关内,从东北到东南沿海的格局。由于稻壳价格低廉,稻谷比重低,运输成本远高于大米,随着当地加工能力的扩张,东北粳稻原粮外运比重已降至30%以下。赋予买方交割粳稻与粳米的选择权,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活跃市场。东北粳稻产区已经崛起若干家实力雄厚、设施先进、常年生产、布局广泛的大型加工企业,具备信用仓单创新的基础,能够有效降低短倒和仓储成本。
无论是从为政府调控提供决策参考的角度,还是从为产业各环节提供风险管理工具的角度,适时推出粳稻期货的重要意义都不言而喻。并且,在合约设计和交易制度创新层面,粳稻期货将为促进我国粳稻产业物流成本的降低,乃至整个粮食市场集约化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