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继出现三季连旱的罕见旱情后,大部分地区从6月3日起出现较强降水过程,虽有效缓解了旱情,但持续大雨又可能将这些干旱地区推向另一极端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旱涝转换如此之迅速,着实令人始料不及。那么,这场大旱加汛情的状况对我国今年粮食生产,乃至宏观经济将产生什么影响?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大旱过后又逢大汛
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束庆鹏介绍,6月3日以前,我国长江中下游、江淮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四至六成,河湖水位持续偏低,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旱情。6月初旱情高峰时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18亿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7765万亩,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内蒙古、甘肃等省区;待播耕地缺水缺墒面积4063万亩;有793万人、470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统计显示,截至6月8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8402万亩,比降雨前减少3426万亩。
但近期部分地区“旱涝急转”,又出现了连续的强降雨,全国累计有12个省份发生洪涝灾害,受灾人口48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49.2亿元。与常年同期相比,今年入汛以来的洪涝灾害总体偏轻,农作物受灾面积和受灾人口比常年少八成左右。
中央气象台预计,从7日开始的未来10天,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14日前后,长江中下游等地还将出现一次中到大雨、局部暴雨过程。
针对这一形势,国家防总相关负责人称防汛形势“十分严峻”。
对秋粮生产影响尚待观察
“旱汛急转”是否会导致今年全国粮食减产,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农村室主任蓝海涛表示,今年夏粮未受干旱影响,将获丰收,冬小麦产量有望实现连续第八年增产。而秋粮中的中稻目前还处于播种期,早稻也还在抽穗期,所以,目前无法得出秋粮是否将减产的结论。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汪小勤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旱将导致今年水稻产量的减少。因为旱区部分地区由于稻田缺水,水稻秧苗未能及时按季节栽种下去。在近年农产品价格上涨趋势背景下,此次灾情将从实际粮食供给减少和心理预期两个层面增加粮食价格上涨的压力,政府短期应增加粮食进口和出台粮食价格补贴政策,长期应严控耕地的非农化,防止粮食价格上涨。
不会影响宏观政策走向
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灾情也加大了市场对通胀的担忧。针对6月到7月间CPI可能再创新高的推测,机构预计6月中旬将迎来央行政策出台的敏感时间窗口。不排除央行再次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与人民币汇率“三率”齐动的方式管理通胀预期。
农业灾情加大了通胀走高风险,随着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愈趋明显,央行是否会为了保增长逐步放缓收紧银根的步伐?众多机构预期,紧缩政策短期不会“变脸”,央行加息步伐仍将继续,不排除6月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8日表示,目前物价上涨压力仍旧较大,特别是国际粮价、油价的上涨导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大。徐宪平表示,针对去年二三季度以来物价呈现上涨的现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物价上涨,包括加息、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减少收费。现在看,这些措施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他称:“国家把控制物价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相关措施会一步一步地抓落实。”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粮价受到供求因素影响,同时也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在粮食方面,旱涝灾情不会对国内粮食总产量产生太大影响。就基本面上来说,中国的粮食安全没有什么大问题,市场供应能够充分保证。
汪小勤则强调,应当通过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补贴,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才能彻底摆脱由于农业落后造成的经济持续发展的羁绊,使整个国民经济健康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