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受灾不一定减产
2011年的开局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并且降水时空分布也十分不均匀。“千里冰封”的场景时常在南方上演,而北方却在经历着一场“苦旱”折磨。尤其对于冬小麦影响较大,自去年播种期开始至当前的越冬返青期有效降水均偏少,旱情成为整个冬天的热门话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气象干旱与农业干旱并不完全对应,如果遇旱但农业上抗旱措施较好,农作物本身有灌溉,则不能成为农业干旱。
据农业部公布的信息,截至2月21日,河北、山东、河南等8省冬小麦受旱面积9083万亩,其中严重受旱面积1668万亩,受旱面积和严重受旱面积继续减少。这主要是由于河南、安徽、山东适宜浇麦的区域扩大,抗旱浇麦进度加快。从目前来看,由于各个部门的积极努力,较为严重的气象干旱势头已被遏制并有所缓解。
据了解,我国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4%,而耕地占全国的59.2%,但是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4.7%,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客观上导致了我国水旱灾害频发,而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只能也必须通过大兴水利解决水资源的分配问题。此次干旱更加凸显今年中央1号文件加大水利建设投入相关决策的正确性与迫切性。
从上图可以看出,大多数年份的农业灾害与粮食产量呈现出相对应的关系,往往受灾面积增加会导致当年粮食产量的减少。但是从2005年以来两者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特别是2007年和2009年这两年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较上年增加幅度较大,但却未出现粮食减产的局面,并且2009年粮食总产量还创下了历史纪录。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近几年来我国单产水平的提高和播种面积的增加,同时抗灾措施有力,发现早、应对得当也是重要因素。
虽然受灾不一定减产,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近30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巨大的,且今后的20-50年,农业生产将持续处于“气候变化冲击与人类采取措施对抗”的关键时期,自然灾害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威胁,因此仍需格外重视。
2、库存充裕 应灾抑价
2010年我国小麦连续增产。当年全国冬小麦产量为10879万吨,比上年增加近100万吨。总体来看,我国小麦供应充足,为国内市场稳定奠定了基础。而从我国小麦的库存消费比来看,近几年多数年份均超过40%,高出全球库存水平。回顾近30年来我国小麦的产量形势,最严重的年份1980年和2000年减产率为12.5%左右,如此来看极端减产数量仅是库存数量的一小部分。而自2004年以来减产已经逐渐淡出,连续增产的呼声此起彼伏。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小麦和稻谷是国家两大重点常规收储品种,从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对小麦和稻谷的供应问题已经设计好了极为充分的保障制度。也正是由于庞大的库存支持,2010年12月份以来国际小麦价格上涨近50%的时候,国内现货价格仅上涨5%,即便是炒作因素频繁聚集的强麦期货涨幅也仅为16%左右。
我国小麦市场价格除受供需情况影响外,另外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政策调控。首先,国家可以利用每周的最低收购价小麦常规拍卖应对突然激增的市场需求;另外,国家还在一定时期实施政策性小麦定向销售,进一步扩大了销售范围;同时,国家对于最低收购价小麦的交易细则进行了大幅的调整与完善,对于买卖人的资格进行了明确界定,并对采购的数量和面粉的出库做出了严格限制,此举防止了囤积居奇和投机行为,营造了更加公平公正的交易环境。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完全有能力提供充足的小麦供应量,对于正常环境下的价格波动,国家尽可能放手其在市场环境中竞价。然而一旦遇到严重自然灾害、外界影响加剧、保护农企各方利益、粮食安全受威胁等重要情况时,调控一定会面面俱到。
从国家储备的角度来看,2010年全年累计收购政策性小麦、玉米和粳稻2458.22万吨,油菜籽和大豆1028.44万吨,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为国家补充了调控粮源。2010年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力度较大,拍卖粮性质种类之多、成交量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定向销售量也创历史新高。全年累计投放政策性粮油180批次,涉及稻谷、玉米、小麦(包括进口小麦)和大豆4个品种,其中拍卖成交8087.9万吨、定向销售282.9万吨。完成跨省移库426万吨,充实了销区储备。
当前的中国小麦仍保持着“自给自足+国储调控+少量外贸”的模式,预计这种模式在短时期内不会改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储备是战争中最重要的物质保障。当下,粮食战争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全面打响,粮食更是已经演化成一种悄无声息的武器,牢牢把握着国家经济的命脉。保证粮食供给、稳定粮价,将始终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事情,只有“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
3、警惕成本因素托高长期底部
从大方向来看,粮食类农产品价格的长期上涨具有一定基础,而这一基础的力度逐步由需求拉动向成本推动倾斜。
以2010年山东省为例,据该省调查户情况统计得知,正常的成本增加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种子成本增加。近年来,我省实施良种补贴和大力推广小麦优良品种,农民自留种逐年减少,良种价格随着商品粮价格不断上涨,直接增加了小麦生产成本。二是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上涨。三是机械作业费上升。2010年天气复杂多变,为确保颗粒归仓,全省机械化水平提高,上阵农业机械180多万台(套),小麦机收率达到97%。四是人工成本增加。由于农村劳动力紧缺和农民人均收入的提高,劳动用工工价在不断增加。据调查,每亩小麦劳动用工9.13个,同比减少1.74个,下降16.01%,每个工价费用由2009年的23.3元猛增到31.3元。如此下来,2010年每亩生产成本较2009年高100元左右。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刘易斯拐点效应日益显现,劳动力从剩余到稀缺,劳动力价格上涨推高农业种植的成本。我国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已从90年代初的25岁上升到目前的35岁。当人口结构拐点到来之时,劳动力价格上升将加速。
2011年,由于抗旱每亩生产成本预计仍将有所增加。预计提高的成本主要包括灌溉成本、追肥成本和灭虫成本。灌溉主要用到农用水泵和喷灌机械,而到了干旱后补种,相关小麦种子需求也将增加。另外干旱后为补先天不足,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化肥需求量会有所增加。今年随着旱情的缓解,化肥市场逐渐启动,在经过前期相对平稳的走势之后,国内市场氮磷钾肥价格均出现明显上涨迹象。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所对产量6188 千克/公顷的冬小麦植株分析结果显示,在生长阶段吸收的氮占全生育期总量的40%,磷占20%,钾占20%。同时,一旦小麦补种的播种期到来,化学防治病虫害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针对此次旱情,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出台了多项措施鼓励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供应,例如增加对农业生产补贴、提高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等。而近几年小麦和稻谷的最低收购价也呈连年提高的形势(如图)。尽管政府多项补贴理论上对农业生产具有正向激励作用,然而目前这些努力仍然无法完全改变粮食生产收益相对较低的现状,尤其是随着劳动力等投入成本上涨幅度远远超过农业生产率的增速,粮价长期趋势仍是向上。
综合来看,由于我国小麦储备充裕、市场供应充足、政府调控得力,因此天气炒作引发的短期市场行情难以持久。我国小麦市场必能从容应对旱灾大考,减少市场短期波动,保证粮价长期走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