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稻谷 » 正文

国家粮食安全砥柱亟需强固

  作者: 来源: 日期:2011-01-19  
     2010年,在国内外严峻经济环境下,我国战胜了多种罕见的极端自然灾害,克服了各种艰难险阻,粮食产量达到54640万吨,增长2.9%,夺取粮食生产“七连增”。目前,我国粮食市场供应充足,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但从可持续粮食安全的意义上衡量,对粮食安全问题也必须常存忧患意识。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国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的手里。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的砥柱不仅谈不上强固,而且存在削弱之虞,隐伏远忧。笔者认为,有六大隐患亟需重视:

    一忧,“忽视粮食安全”的思想仍较严重。当前,虽然国内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重大战略任务,但忽视“粮食安全的”想法和做法并不少见。在一些地方“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没有得到真正贯彻落实,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发展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现象屡见不鲜。此外,还不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舆论“杂音”,诸如 “得不偿失”说、 “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有害”论 、“粮食无忧”说、 “国外市场保障”说、“人造安全”说等。虽然这些“杂音”不能掩盖主流观点,但是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仍然会带来负面作用,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清形势和澄清认识。

    二忧,未来粮食消费量将可能大于供给量。据最近研究预测,未来10年,我国粮食供求形势将呈现以下特点:粮食供给仍会稳步提高,但将“产不抵消”。粮食供求结构不平衡加剧,粮食供求区域性矛盾凸显,品种结构性矛盾加剧,主销区供求缺口扩大。商品粮输出省越来越少,集中于五、六个省。随着人口的增长、居民食物结构的改善以及现代食品工业的振兴和饲料工业的扩大,全国粮食总需求量将呈刚性增长。预计2020年,全国粮食总需求量将达到6亿吨以上,而同期全国粮食总供给量则不能满足需求,存在明显缺口。

    我国粮食主产区日益向东北和中部地区集中,全国粮食产销格局由“南粮北调”转变为“北粮南运”。据统计,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山东、河北和内蒙古等7个北方主产省(区)的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已由1991年的36.2%提高到2008年的44.62%,与此同时,南方粮食主产区生产总量下降。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四川等6个南方省份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991年的36%下降到2008年的30.89%。与北方粮食主产区相比,粮食主销区的产需缺口逐年扩大。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等7个粮食主销区,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已由1991年的12.2%下降到2008年的6.13%,产需缺口由2003年的4850万吨扩大到2008年的近6000多万吨。2009年,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黑、吉、辽、蒙、冀、豫、鲁、苏、皖、赣、湘、鄂、川)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份额达77.1%,11个粮食产销平衡区(晋、桂、渝、黔、滇、藏、陕、甘、宁、青、新)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份额为16.4%,7个粮食主销区(京、津、沪、浙、闽、粤、琼)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份额仅为6.5%,同年,这7个粮食主销区的粮食自给率仅为34.6%,比2005年进一步增加了4.7个百分点。

    从粮食生产分省的结构看,从2004年到201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七连增”。在粮食总产量中,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5.7%,18个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仅为24.5%。2009年,粮食年产量在3000万吨以上的河南、山东、黑龙江、四川和安徽等5个省的粮食总产量高达20014.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高于37.85%,如果加上河北、吉林、湖南、湖北和辽宁等,以上10个主产省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1.7%以上。与此相比,原来一些有余粮输出的省份现在变成为基本自给省,而原来一些粮食自给地区变成为粮食销区。全国粮食主产区日益集中、主销区供求缺口不断扩大、基本自给区的自给水平下降的趋势,为我国粮食产销和粮食安全带来了新矛盾和新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应对。

    三忧,农业资源约束性进一步加重。我国人均农业资源量稀缺,这是基本国情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约束性必将进一步加重。这主要包括:人均耕地数量微少,而且数量和质量趋于降低;人均水资源量稀少,与需求矛盾突出;农业粮食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加剧资源问题的严重性。迄今,我国人均耕地已不足1.43亩,水资源2070多立方米,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此同时,耕地质量趋于下降,“低、费、污”日益成为我国土地土壤质量劣变的要害问题。

    四忧,粮食生产资源配置与生产结构越来越不相称。我国南方地区阳光充足、水源丰沛、拥有80%的水资源,适宜于种植稻谷。随着全国农业粮食生产结构的不断转变,原是稻谷主产区的南方,现在已沦为粮食主销区,稻谷种植面积大幅度缩小,总产量不断降低,而主销区的地位不断上升。据统计数据,我国北方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9.6%,人口占44.3%,而水资源仅占14.5%;黄淮海地区耕地面积占34.7%,人口占39.4%,而水资源仅占7.6%。在过去10年中,我国增产粮食最多的河南、吉林、黑龙江、山东和辽宁等5省,都集中在北方。在粮食生产特别是稻谷生产明显“北移”之后,黄淮海流域和松辽流域成为粮食优势区域和主产区,灌溉水源更加紧张,生产资源配置与生产结构愈加不对称。

    五忧,缺乏高素质的现代农业粮食产业大军。我国农村拥有大量的人力资源,需要有效开发利用。然而,现在出现了严重的矛盾:一方面劳力剩余,需要继续转移到非农产业;另一方面,我国又缺乏一支高素质的现代农业粮食产业大军。目前农业粮食生产主要靠“六零三八部队”,这是指,在农村务农种粮的都是老人和妇女,几乎没有青壮年。最近,在我国冬小麦主产区黄淮海地区发生严重干旱,但是不少地方抗旱保苗工作进展不力,甚至有的田块没有出苗,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抗旱投入产出“不划算”;二是缺少劳力,甚至“无人抗旱”。一个农业粮食大国,缺乏年富力强、高素质的产业大军,不能不令人担忧。

    六忧,外国垄断粮商意图蚕食我国粮食产业。美元趋向弱势,带动国际市场上以美元计价的粮食价格进一步上扬。这些因素刺激和驱动国际投机资本流向价格不断上涨的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市场。实际上,一些国际金融投机“大鳄”,早已经在捕捉时机和布局安排涉入我国农产品市场,利用其雄厚的投机资本在市场上炒作,制造高牛市行情,以从中渔利。目前世界上有四大跨国粮商——也被称为“四大粮食帝国”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上下,拥有绝对的粮食定价权。冷静分析和审视,近年来国际粮价风云跌宕,粮食价格持续暴涨并且居高不下,“ABCD”既是始作俑者,又是重要推动者,也是暴利的牟取者。

    目前为止,我国在世界粮食市场上几乎没有话语权,国内企业多是利用西方的价格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容易误入“陷阱”。近期国际粮食等农产品市场上价格起伏动荡固然有多种因素,但是,对于投机资本在其中的推波助澜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输入性通胀不可麻痹大意,必须保持清醒和警惕,必须加强信息研究,形成可靠的主流信息,做到认真防范,牢牢掌控自己的粮食主权。

    国内国际新环境和新因素,使我国粮食产业面临“五个进一步加大”的新形势:即:在高基数上,粮食增产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在金融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下,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极端气候灾害频发、多发,对农业粮食生产的危害进一步加大;在生产成本上升的趋势下,种粮农民增收的难度进一步加大;由客观条件决定,解决贫困人口粮食问题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一言以蔽之,在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下,我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与加重,我国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的确隐伏着风险因素或者说是隐患,必须认真应对。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