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认为,回顾中国历史,任何一次大的经济危机,往往都是农业和粮食首先出了问题。长期而言,中国经济仍然向好,但若出现大的危机,必定源于粮食危机或资源环境危机。近几年洪涝灾害不断,在某种程度上同农田水利建设“欠账”有关;另外,沿海部分地区的快速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耕地、农业和粮食为代价,对其中的隐患应加以重视。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认为,最近六、七年是中国农村、农业发展较好的阶段:第一,粮食连续七年增长,年度产量每年增加2000亿斤以上。第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03年为2600元,今年估计会超过5500元。第三,农村政策发生了诸多重大变化,比如取消了农业税、四项补贴达1280亿元等;始于2003年的新农合,由最初的30元提高到2007年的100元,且基本做到了农村人口全覆盖;截至今年8月份,农村低保制度覆盖人群超过5000万;另外还有新农保和基础养老金等。第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很快,基本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农村地区全部免除学费、教科书全部免费、住校生补助等。
当然,目前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三方面。首先是吃饭问题。陈锡文表示,由于人口众多,对中国来说,吃饭问题始终是重大挑战。即使今年粮食总产量超过5.3亿吨并创历史新高,但人均勉强只有400公斤。
其次是地区粮食供需不平衡问题。目前,中国主要有13个粮食主产省提供粮食,历史上中国“北粮南供”的局面已经发生了改变,由于北方地区面临着缺水问题,现在是“南粮北供”。地区粮食供需不平衡,会引起经济利益上的不平衡。
第三,目前的机制中存在不利于粮食生产的因素。比如,由于国内粮食价格比国际市场低廉,输出粮食的省份在经济上没有什么好处;由于农业税收被全部免除,地方政府收不到税,难以通过发展农业增加财政税收收入。陈锡文认为,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陈锡文还表示,目前中国的粮食供应在总体上略有盈余,但仍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具体来看,中国的三大谷物供求略微平衡,小麦少量进口,玉米勉强平衡,大米粳米基本平衡,关键问题是大豆和植物油。2009年,中国进口了4255万吨大豆,是国内产量的三倍,预计今年进口量将达到4700万吨。同时,国内植物油的消费量增长非常迅猛,进口大豆后,植物油还是不够,还需要通过进口植物油来解决问题。中国大豆和豆油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率高达70%和60%。如果国际市场大豆植物油有重大变化,国内市场就会受到冲击。对于这些结构性的问题,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