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粮食总产连续六年增加这个高起点上,特别是今年气候条件不利的情况下,粮食总产实现了“七连增”,其中政策的持续作用愈发明显。近日,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
记者:在今年气候条件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我们实现了粮食总产的“七连增”。请您谈谈哪些因素发挥了作用?
宋洪远:整体来看,促成今年粮食总产“七连增”的因素可以概括为政策好、技术推、市场拉、人努力和投入增几个方面。
这其中最根本的还是政策。近年来,中央连续出台了七个“一号文件”,里面有很多支持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政策,包括生产支持政策和补贴政策等。这些政策措施在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需要强调的是,这几年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具有很强的一贯性、继承性和连续性。政策连续性的累积效应对于粮食总产连续增加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而且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对于农业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今年能够在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实现“七连增”,与政策累积效应的持续发力是分不开的。
记者:请您从政策方面具体谈谈,近年来粮食稳定发展是如何实现的?
宋洪远:第一是生产支持政策。主要是补贴,包括和生产以及收入有关的补贴。同时还有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在试点地区的试点品种上有。生产支持政策主要体现在补贴上,如果把投入也算在内,还包括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第二是市场调控政策,是和流通有关的。一是最低收购价政策,主要是对小麦和稻谷;二是临时收储政策,除了小麦和稻谷,还包括玉米和大豆等。第三就是贸易促进。
首先,各种补贴政策极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利于农民安排种植,扩大种植面积,从而为稳定粮食生产提供保障。第二有利于粮食市场价格的稳定。今年以来很多农产品价格出现了大幅波动,粮食价格波动最小。原因就在于我们有很好的生产支持政策、市场调控政策和贸易促进政策来稳定价格、稳定市场。其实农民最怕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他们最需要的是稳定。稳定了价格,实际上就稳定了市场,稳定了预期,有利于保护农民的长期利益。第三是增加收入。种粮有补贴,收购有最低保护价,实际上是提高了农民种粮的比较收益。
在这三个因素的作用下,稳定了种粮农民的预期,对稳定粮食生产,扩大种植面积,加强田间管理和农田投入,实现今年粮食总产“七连增”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七连增”之后总产增加的难度将越来越大。今后稳定粮食生产,我们还需在政策层面进行哪些调整和完善?
宋洪远:这些年来,我们的一些政策如增加补贴,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和经营形式,对于稳定粮食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还需要转变思路和方式,进行完善、深化和调整,适应新形式新变化的要求。
比如调控市场,我们在增加有效供给的方式上,过去就仅仅盯着农户,现在我们看到从事粮食生产的经营主体,除了分散经营的农户,还有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区垦区的农场,甚至还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的经营主体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调控政策也要跟着进行调整和完善。比如我们的补贴,已经开始从种粮大户着手,完善补贴方式、扩大补贴主体,而不是仅仅盯着单个的农户。
再比如增加补贴品种、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完善补贴办法等。特别是在完善补贴办法上,我们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在同一地区,既可以种这种农作物也可以种另外一种农作物,到底我们要对哪种农作物进行补贴,就要考虑品种之间的平衡和协调问题。因为补贴会影响品种之间的比价关系以及不同品种的比较收益,要注意通过补贴来维持合理的比价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