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玉米、大豆等大宗农产品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遭到来自加工企业、贸易商的哄抢,炒农游资也在推波助澜,在经纪人“有多少要多少”吃尽粮食的同时,粮农却想得到更高价而“捂粮惜售”。
黑龙江桦川县先锋农作物生产专业合作社的副主任韩俊德告诉记者,9月10日刚一开秤,新稻即遭到本地加工企业和外地客商的哄抢,收购价格被哄抬到每斤1.28元,而后又很快突破1.30元。
大豆价格的涨势堪比水稻。尽管大豆收割的时间要比水稻晚20多天,但上市后不到半个月,大豆的价格每斤飙涨了将近0.20元,涨幅超过了水稻。
大大小小的加工企业纷纷开工,外地的客商和本地的经纪人也都加入抢粮大战,各路兵马厮杀,被哄抢的大豆价格一路走高。
工大油厂正是其中参战的一路兵马,他们在黑龙江省内设了3个收购站,每天都会往油厂运回400多吨大豆,但对于日加工能力500吨的厂子,这也仅是刚刚满足其正常运作。
东北的天气已经提前进入了冬季,反而有利于稻谷风干,降低水分。这一优势,显然有力地支撑着农户和贸易商继续“囤货赌价”。
“我国粮价多年来一直低于国际价格,被长期压制,已经积累了巨大市场上涨能量,借助国内外流动性过剩之势,未来一段时间粮价上涨的持续性甚至是报复性上涨几乎是肯定的。”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高级专员何志成认为,但更让他担忧的是,由此可能引发通胀预期失控,带动更多商品轮番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