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CCTV:记者近日在产粮大省江西省发现,现在离晚稻收割还有近一个月的时间,但一场空前的收粮大战早已开始。与夏季时早稻收购观望心态不同的是,眼下无论是外资、国有粮企还是民营粮企,都参与到高价收粮的大军中。
10月1日,江西靖安,乡村农房边的稻田泛着金黄,一派丰收景象。新华社发(徐仲庭摄)
网言网语:
网友天之问:中国13亿人,粮食是国家安全的第一大保障,不能容许外资兴风作浪。
广州市网友:农民收入那么低,生活那么苦,提高粮食收购价,有利于农民增收,提高生活质量。
网友温苟:中国9亿农民,改革开放30年,80后90后都出城打工,如今真正的粮农,不到4成,外资企业高价收粮,当地数千粮企倒闭。民以食为天,粮食历来是中国百姓生存的命根子,粮价的上涨,肯定会直搂影响民间的生活稳定,外资企业在中国高价收粮,未来中国的粮价发展趋势如何,来者是善是恶,是好是坏,10年之内,里面必有文章!
媒体论道:
“粮食收购”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目前,中国米、面、食用油三大粮油市场中,只剩下大米市场还处于较为松散的竞争状态,其他领域外资都已经进入。大型外资粮食企业的大举进入,通过价格竞争来抢夺市场,这不仅让国内粮食收购企业面临生存困境,粮食加工业也将重新洗牌。
粮食收购市场中的竞争是一件好事情。收购价的提高对增加农民收入是福音,要知道农民种地是非常艰辛。相比十年前,种子农药化肥翻了好几翻,病虫害抗药性越来越强。有些地方水利设施荒废,地越来越难种,产量比以前还低,而粮价每斤上涨却是微乎其微,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种粮更辛苦、更难!
但必须注意外资加入到主要粮食市场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提高粮价只能引起恐慌。而且增加农民收入不应该通过外资收购粮食,控制中国的粮食来推高粮价。中国13亿人,粮食是国家安全的第一大保障,不能完全交给外资来控制,不然以后我们的家人及亲朋好友就会挨饿。因为外资不是慈善家,他们唯一的想法就是控制和赢利,同时想方设法把污染留给发展中国家。
这又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外资高价收粮,现在看起来农民可能会多得点钱,但同时冲击了市场,加速了粮食市场的调整,迫使大部分中小收粮企业合并或被吞并。看来,农民要增收,除粮价提高外,更应该是通过其他的途径对农民实施社会福利的补贴。
"外资抢粮"给粮食安全敲响警钟
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农民们肯定是把粮食卖给出价高者。显然,一些财大气粗出价高的外资企业在收粮上就占了很大的优势。外资企业之所以用高价抢粮可谓“深谋远虑”:靠其雄厚的资本优势,在短期内对市场“洗牌”,即使在一两年内亏本,也要打垮竞争对手。等到他们占领市场“屯粮”成功后,再“狂赚”一把也不迟。所以,在我看来,对于外资大肆抢粮的行为不能小觑。
首先,粮食不是一般的商品。说到“屯粮”,很多人自然就会想到“蒜你狠”、“逗你玩”、“姜你军”、“找你茬”。应该说,粮食和以上这些商品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尽管一些游资把大蒜和绿豆的价格炒到了令人咂舌的高位。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对民生的影响还不是很大。拿我们家来说,压根儿就不吃大蒜,就算大蒜卖到天价,也与我们无关。同样,“绿豆”、“生姜”、“大红袍”茶叶也一样,虽然价格对市场有很大的冲击力,但不是对所有的人都有影响。而粮食则不同。一来,“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咱居民的生活必需品、依赖品。二来,粮食的价格“牵一发而动全身”。粮食的价格一上涨,就会带动相关产业的价格集体上涨。这样一来,对老百姓的民生影响“可想而知”。
其次,“粮食安全”对国家稳定和安全是挑战。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一个13亿人口大国。一旦发生“粮食危机”或粮食价格被外资垄断和控制,那么就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不管是历史教训,还是现在世界上有些国家正在遭受的粮食安全窘境,都是我们值得警惕的生动案例。
当下,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散去,面对各种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异常波动,国家做好对粮食的储备和调控显得非常必要。所以,对于外资大量屯粮的行为,我们不能小觑,还需“未雨绸缪”,国家应该从未来战略的眼光出发,积极应对,做好国有粮食的储备工作。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东方网/:彭爱珍)
警惕外企抢粮或触动中国粮食工业体系
市场经济规律和法则,讲究的是公开、公平竞争。似乎对于外资进入粮食收购市场也应当持有这个态度。但粮食作为国家战略储备物资,不能够简单的按照市场规则来对待,涉及对所在国粮食工业体系的触动。通俗的说,国内粮食企业将可能面临重新洗牌的格局调整。
尤为应该引发政府部门警惕的是,外资的介入将会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风险和挑战。比如,从目前报道来看,在产粮大省江西,由于外资粮食巨头的参与,民营中小粮企倒闭或被兼并,这对粮食工业的生态链并不是好事。受到冲击的省份出现粮食大幅减产的现象,这确实应当引起政府决策部门的注意和高度警惕,在国家战略储备安全方面应该多一分警惕。(中国广播/吴永强)
别无选择:打好粮食安全保卫战
自从粮食经营多元化,类似江西这样的国家商品粮基地,经营者纷纷云集收购粮食本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问题是如今出现了新情况,外资巨头也开始来“凑热闹”,而且大家拼的都是价格,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它不仅是简单的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问题,已经涉及到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了。
这一场主要拼价格的粮食收购战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外资粮企益海嘉里的高调表现:它先是通过收购位于江西粮食主产区抚州市金溪县的江西和氏米业有限公司,成功南下投资设立米厂,组建了益海嘉里(抚州)粮油食品有限公司,进而在占据产粮大省江西50%份额的抚州大显身手,开出了比国内企业都高的价格来进行收购,这种高价格已经到了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步,因为按照他的收购价格及如今的销售价格,已经是在做亏本生意——加工100斤稻谷要亏损1—2元。这就让人不得不问一句:它的目的何在?它这样做到底是在干什么?
随着外资企业进入粮食流通领域的WTO过渡期的结束,国外粮企巨头纷纷抢滩中国粮食市场,美国ADM公司2001年就和新加坡WILMAR集团共同投资组建益海(中国)集团。目前该集团在国内直接控股的工厂和贸易公司已至少40家,另外还参股鲁花等多家国内著名粮油加工企业,工厂遍布河北、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各主要省份及四川、湖北、湖南、新疆、宁夏、黑龙江等内陆地区,贸易公司及办事处已覆盖除西藏和港、澳、台地区外的全国各省。该集团油籽年压榨量达1000万吨,油脂年精炼能力300万吨,分提能力达100万吨,出口豆粕占全国年出口总量的70%以上,是国内最大的油脂、油料加工企业集团之一。到今天,世界在粮食经营方面最负盛名的“四大金刚”ABCD——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都早早进入了中国市场,它们或通过收购或通过参股国内大型粮油企业,进而获得中国大豆进口权的80%货源,由此导致中国全国大型的97家油脂企业中,64家被外资控制。中国作为大豆的生产大国,但是,如今却只能成为他国的廉价原料基地。那些外资巨头掌控了中国油脂企业之后,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早已领教过。豆粕和食用油,过去,主要还是由国内的市场供求来决定价格的变化,如今,它已经很荣幸地接上了“国际惯例”,那就是随国外价格想涨就涨,是想涨多少就涨多少,而且,对于中国的消费者们,往往还“特别关照”,涨得特别凶猛。
尝到甜头的外资企业,正加大对中国粮食领域的进攻与渗透。它们正沿着从北到南,从次到主这样一条“进军路线图”加紧对中国粮企的蚕食与渗透。先是从北方,将大豆等不那么重要,不太会引起关注的食用油控制在自己手中,然后再建立或收购面粉厂、大米加工厂,借助植物油的销售渠道进入粮食消费市场,如今已进入抢占粮食这一最后“堡垒”与制高点的最后决战了。一旦他们的目的达到,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程度将可想而知了;大豆等食用油的定价权,如今在相当程度上已经被外资巨头所掌控,而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在国际局势如此多变的今天,一旦粮食的定价权也被它们控制,后果不堪设想。至此,外资企业益海嘉里为什么会在江西做“赔本生意”,当然不是要对那些农户大发慈悲,要让那些农户得到实惠,而是有它们的算盘,就无需多言了。
对于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粮食领域,当然不能采取“不准进入”的做法。因为,那是在中国加入WTO的时候就已经做出的一个庄严承诺。不过,每个国家,都不会放任其它国家的企业对自己的粮食领域长驱直入而听之任之,都会根据国际的相关规则,采取一些对策,来确保自己的粮食安全,毕竟,民以食为天是谁也不能改变的。比如美国就采取了支持价格政策、直接支付制度、差额补贴制度、耕地保护措施、农业保险和灾害补贴、“委托代储”的粮食储备制度等。日本、欧盟、印度和越南等国家,在确保粮食安全的问题上,也都各有招数。中国作为有13亿多人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在这个问题上就更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但是2007年12月出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虽然对外资在农业领域的投资进行了调整:要求在作物品种、粮食生产、转基因、棉花、重大的高科技及生物安全方面一定要由中方控股,同时加强了对粮食相关领域的控制力,包括化肥、农药、粮食的零售、批发及物流领域等外资只能参股;却仍存在外资可操作的漏洞。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地方政府在执行的时候,出于招商政绩的冲动,将一些防线给主动撤掉,给外资的低成本进入,创造了极大的便利。
据调查,仅仅在江西,因是一个商品粮重镇,随着外资的强势进入,以及国内各路诸侯的争夺战,现有超过2000家的大米加工企业,大部分将倒闭或停产。而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失地”必然是落入了外资的口里。在其它粮食生产大省,情况其实也大同小异;该如何应对?
粮食经营企业的大洗牌肯定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守一些粮食安全的高地。为此,起码有一些工作是应该要做,而且做好的。那就是,一方面要研究和用好用足“黄箱政策”、“绿箱政策”、“蓝箱政策”,加强对国有粮企的种种扶持与优惠;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内粮企之间的兼并重组,抱团经营,增强实力;当然,还要多多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另外,还需要多了解与学习外资企业的的长处,“师夷以制夷”。
随着外企大举进入粮食经营领域,粮食安全保卫战,已是一场我们别无选择、必须打胜的持久战。(红网/陈家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