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市场报:王博士,你好!20年前,我国第一家引进期货机制、规范化的国家级粮食批发市场———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立,拉开了我国现代粮食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发展的序幕。作为中国期货市场最早的研究者和管理者之一,20年后的今天,你最想说些什么?王学勤:首先,我向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立20周年表示衷心的祝贺。我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大家分享批发市场成立20年这个既充满荣光、又充满希望的日子。
要讲的话很多,我想用一个故事概括一下。这个故事的三点内容也正是郑州市场稳步健康发展的三个台阶。
粮油市场报:这一定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王学勤:1990年10月12日,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国务院批准,在“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坚持改革开放努力搞活粮食流通”的方针指引下,作为国家第一个商品期货试点正式开业,迈出了新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第一步。从这一步开始,我们创造了第一份规范化的远期合约,第一部国家级的期货交易规则,第一套电子期货交易系统,以及开创了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期权培训工程,等等。
粮油市场报:能否举一个实例呈现一下当时的情况?
王学勤:那就说说开市第一天的情况吧。10月12日当天,第一笔交易是4500吨小麦,相当于450张期货合约的数量。第一天共成交1.95万吨小麦,相当于1950张期货合约的数量。与今天相比,这个交易量可以说非常小,但它的影响却很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确立、改革开放备受世界瞩目的关键阶段,成立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可谓是我国市场经济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一面旗帜,它向世界传播了一个重要信息———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会倒退,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决心不会动摇。因而,它的成立震动了世界。10月15日,英国《独立报》刊登了盖尔·康赛尔的文章,题目是“资本主义的种子在中国萌芽”。这是故事的第一点。我们从此可以了解当时的经济风险以及政治风险。
粮油市场报:走出第一步是最难的,更何况当时的环境还十分敏感。第二点内容呢?
王学勤:1993年5月28日,中国郑州商品期货交易所开市第一天,成交1854张标准化期货合约。从那一天开始到1994年10月24日的一年里,共成交期货合约1080万张。随后,交易量逐年提高。这种状况惊动了一些高层领导人和国际学术界的人士。
1998年,杰佛瑞·威廉姆斯、安妮·派克和斯科特·罗斯高在著名的学术期刊———《期货市场》杂志上发表论文,题目是“一个期货市场的崛起”。他们都是国际上专门研究粮食流通和期货市场的最高水平的专家。
粮油市场报:当时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和郑州商品交易所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现货、期货两种机制同时运行,被业内称之为“郑州模式”。那么,目前的发展情况如何?
王学勤:2009年,交易所期货合约成交量为4.5亿手,是1993年期货交易量的333倍,占全球商品期货成交总量的10.4%。在全球商品期货和期权交易所中排名第六位。白糖、PTA和菜籽油在全球同一期货品种中排第一,棉花和早籼稻在全球同一期货品种中排第二。今年1至8月份,期货成交量达到5.8亿手,是1993年的430倍,8个月的交易量与2009年全年相比较,还高100倍。在美国期货业协会近年发布的全球最大交易所排名名单中,我们的交易所总是名列前茅。
粮油市场报:如今,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从稚嫩走向了成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郑州商品交易所也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商品期货交易市场之一。“郑州价格”成为国内外关注商品市场供需状况的重要参考之一。面对这些成绩,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王学勤:20年来,我们不知不觉地加入到了经济改革的大潮中。我们是一群憧憬把郑州市场建设成为“东方芝加哥”的人,我们是一群追寻新中国期货梦的人,我们是一群满腔热情,具有探索精神的人。在市场发展初期,我们知道建设和发展批发市场是为了早日推出规范化的期货交易。但是,我们曾经迷茫,期货交易能否持续不断地开办下去?我们不太清楚,期货交易规模究竟会发展到多大?我们不知道5年、10年、20年后期货市场的远景。但是,我们依然满怀信心地走上了充满风险和机遇的期货路。无论在那“一切为了市场开业、一切为了推出期货、一切为了市场发展”的岁月,还是在那“坚持三公原则、服务国民经济”的日子,我们,终于成功地走过来了。
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郑州是新中国期货市场的发源地。粮食批发市场是期货交易所的奠基石,交易所是批发市场发展的里程碑。郑州市场已经作为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急先锋载入史册。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依然信心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