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不要涨价
“2008年秋种时,每袋(100斤)复合肥涨到230多元,钾肥、二铵都在二百七八十元,玉米销售价在每斤七毛三四左右徘徊,扣除机械播种、浇水及人工费用,那年的种粮收益每亩只有400元左右。”提起肥料价格上涨,该镇小韩庄村种粮大户孙晋祥仍心有余悸。
“当时我种了90多亩地,那年的小麦、玉米产量也在每亩1000斤上下,可受化肥价格上涨的影响,种粮收益大大缩水。所以,今年粮食价格总体上涨,让我们吃了‘定心丸’,前期追肥时尿素、复合肥、二铵价格较稳,但钾肥仍然居高不下,每袋170多元,听说还有上涨的趋势。希望秋种期间,肥料不要季节性涨价,以免将粮价上涨带来的收益被化肥涨价的‘海绵’吸走。同时,我们希望买到货真价实、与标示含量相符的肥料。”孙晋祥说。
扩大玉米机收面积
“这几年人工费用越来越高,一个劲儿地涨。”提起收获玉米的人工费用,种粮大户孙中建感慨颇多。“2006年,人工收1亩玉米,连掰带扒皮是40元,去年涨到120元,有时还雇不到人,今年有可能涨到150元。如果后期雨水不多,我想全部用机械收获,不光能秸秆还田,实现‘低碳’,还能减少部分钾肥投入,更主要的是机械收获1亩玉米的费用仅为50元,大大节省了种田成本。”
孙中建家住倪庄村,他承包了220亩地,常年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每年光喷药、施肥、收获玉米等人工费用就高达3万多元,所以他希望扩大玉米机收面积,降低生产成本。
“另外,玉米机械收获还有待改进,能像小麦那样直接出玉米粒多好,实在不行,能剥掉玉米皮也行。”孙中建建议。
适时晚收抢种
“种田越来越得关注气象了,再按‘老皇历’种地不行了。”坊上村种粮大户王树军说,“今年麦收前持续低温天气,多年不遇,如果再按以往的管理经验,肯定减产。我及早化学除草、防治病虫害,连喷3次叶面肥、生长素,小麦单产达到1080斤,每亩还增产70多斤呢。”承包了50多亩地的王树军,今年40多岁,通过十多年的经验积累,他成了“农业气象通”。
受小麦收获期推迟影响,玉米播种期延后,如何适时晚收增产,又适时足墒播种是今年“三秋”生产的关键。王树军建议,既要适时晚收,不能让到嘴的粮食跑了,又要抓住时机抢种,在10月中旬足墒播种,为明年夏粮丰收打下基础。
和王树军有相同想法的还有潘楼村种粮大户韩建发,他承包了200多亩地,他认为晚收不光能增产,还能躲开收获高峰,对使用机械和雇工十分有利,去年他除机械收获外,一天就雇了200多人抢收抢种。
发展“低碳农业”
“我今年的330亩夏玉米,全部采用机械施肥,不仅没增加人工成本,每亩还少施20多公斤肥料。”种粮大户褚衍涛高兴地说,“通过集中采购,我看中了富含多种元素的控释肥,每亩玉米在播种时施1袋控释肥,以后就不用再机械施肥和撒施了。仅此一项,就节省成本5000多元,还减少化肥面源污染,我这就是‘低碳农业’。”
“说起‘低碳农业’很多人存有误区,其实‘低碳农业’就在眼前,像配方施肥、减少农药用量、秸秆还田、充分利用沼渣、沼液施肥,还有用猪粪、鸡粪、牛粪等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我今年秋种,主要用小麦控释肥,然后拿出一块地用生物肥料进行对比,进一步发展‘低碳农业’,节能增效。”
通过和几个种粮大户的交谈了解到,他们最担心的还是自然灾害,希望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保险范围和金额,将种植风险降到最低。他们最热衷的就是在粮食增产上动脑筋,孙中建前不久组织人员对220亩玉米喷洒了防治蚜虫的农药,并添加了叶面肥,希望能增产增收。他们还希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继续扩大种植规模,以便规模种植、规模经营,最终实现规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