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国内市场表现相对理性
国际市场方面,受灾害性天气频发影响,国际农产品价格近期掀起一轮暴涨行情,如美麦暴涨至22个月以来的高点。究其原因,全球第三大小麦出口国俄罗斯近期出现的高温天气导致的减产预期,成为推动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飙升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澳大利亚的旱情预期、印度和巴基斯坦遭遇的洪涝也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另外,业内人士认为,国际麦价的疯狂上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当前国际粮食的供需结构,当前国际市场上流动性非常充裕,资金炒作也是国际粮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热浪滚滚”,国内油脂、玉米、强麦及早籼稻期价跟随上涨。今年,国内由于夏粮减产、西南干旱、南北方出现洪涝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市场对国内粮油价格上涨预期进一步加强。国家发改委8月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主产区红小麦、白小麦、混合麦三种小麦平均收购价达到了0.9866元/斤;早籼稻、晚籼稻、粳稻三种稻谷平均收购价为1.0932元/斤;玉米平均收购价为0.9181元/斤。从今年2月至7月,国内小麦、稻谷、玉米收购价分别上涨了1.22%、6.73%、15.12%。就当前国际国内由于灾害性天气引起的新一轮粮食价格上涨,笔者认为,国内由于近几年粮食产量总体恢复性增长,加上国家调控力度的加强,国内粮食价格不会出现持续性、长期性暴涨。从农业部公布的数据分析,秋粮播种面积同比增加1000万亩以上,特别是稻谷、玉米等高产作物增加面积较多。从今年秋粮的播种面积来看,增长趋势明显,即使有部分地区受灾略减,秋粮的种植面积还是有保障的,丰收值得期待。整体分析,国际农产品价格暴涨对国内粮价难以形成实质性的冲击,更多的将体现在心理层面。
早籼稻收购市场价格运行平稳,充裕库存保证市场供给
据了解,当前国内早籼稻主产区收获已大部分完成,晚稻抢插抢种工作进度提高较多。与此同时,由于今年早籼稻收割期推迟,当前农民正忙于晚稻种植,新产早籼稻尚未大量上市,早籼稻收购工作正在有序展开。根据笔者了解和掌握的情况,今年早籼稻市场表现为“三高两低”、“一慢一晚”、“一高一强”的显著特征,“三高”即水分、杂质和不完善粒较高;“两低”即产量和出糙率同比有所降低;“一慢一晚”即同比收割进度慢,开秤较晚;“一高一强”突出体现为开秤价格呈现高开,而农民惜售和市场看涨心理预期较强。
综合来看,虽然今年早籼稻在生长期受到了不利天气的损害,但产量和质量整体好于预期,同比略减和略差。近期,国家加大了对农产品市场调控和监管力度,虽然今年早籼稻收购价高于最低收购价,但就当前市场运行情况来看,收购市场已呈现出价稳和运行有序的态势。此外,由于国内早籼稻库存十分充裕,加上市场需求依然低迷、新产早籼稻即将大量上市,早籼稻价格长期走强的可能性并不大。
调控政策频繁出台,粮价非理性上涨将被遏制
近期,国家发改委联合商务部、农业部等多个部委出台了一系列农产品市场调控新政,特别是7月末,国家发改委联合多个部委一次性发布了数个与农产品市场相关的政府文件,分别涉及大宗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和机制、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存储粮油收购政策等。紧随其后,国家发改委又对玉米进口、农业机械化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就政府轮番发布的系列政策来看,这为规范整个农产品收购秩序及价格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当市场价格明显高于最低收购价较多时,中央和地方储备粮可暂缓轮入,并按管理权限报批后适当延长轮换空库期。这一政策对于抢收抢购、盲目追高及稳定市场看涨预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导致下半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但如此密集地发布涉农政策和信息,凸显政府管理通胀预期的决心。在政策强力的调控下,投机性因素将会得到有效控制,价格走势趋向平稳,农产品价格因素对通胀的压力将会得到缓解。
早籼稻套保时机来临
由于天气灾害造成早籼稻减产预期的影响,早籼稻期价涨幅较大,期现货价差进一步拉大。目前,早籼稻期价和现货价格相比价差已在200元/吨以上。期货市场的功能突出体现为发现价格、规避风险,为防止后期因现货价格下跌而造成手中现货亏损,卖出保值可谓首选。近期,早籼稻现货价格在1900元/吨,形成仓单的成本在2000元/吨左右,早籼稻期货主力1101合约期价近期在2150元/吨附近振荡,约有150元/吨的价差。按上述数据推算,虽然套保利润仍比较低,但足以实现保值目的。另外,仓单抵押又能换回70%—80%的现金,会增强企业资金流转。后期若期价再度上涨,市场均会出现卖出保值的时机,而且形成的仓单在一年有效期内均可以用于远期合约的保值及交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