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河南省台前县后方乡农民孙旭民很是“心烦”,每天都会有几拨陌生人来到家里,问他家的小麦卖不卖。这些人中,有国企的、有私企的、也有外企的。孙旭民告诉记者,他们给的收购价格一个比一个高,不过这些“白花花的银子”并没有打动他的心,他打算等等再说。
这就是近段时间不少媒体报道的农民“惜售”现象。记者近日采访发现,农民的惜售心理,看涨预期只是一方面,农民“惜售”的形成还存在很多因素。
首先,往年经验使然。事实上,近几年小麦价格一直呈现“先低后高”的走势,农民也从中卖出了经验,出手越早越吃亏。以玉米为例,去年秋收时1.7元/公斤的价格,最近已经涨到了1.9元/公斤。采访中,很多粮农的话语中均透露出这种心理。其次,小麦种植成本增加。今年化肥、农膜、农药等农资产品价格的上涨,推升了小麦的生产成本。孙旭民给记者算了成本账:种1亩小麦,算上肥料、农药、种子费用以及水电费、播种费、收割费等,一亩地的成本不少于500元;同时今年多变的气候,也使得田间管理难度增加,成本加大。农民心里都有一本账,成本高了,要想获得同样的利润,农民自然都会等价钱高了才卖。
再者,部分地区小麦减产。在河北藁城某粮库,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很难收到小麦,主要是天气因素造成的减产所致。去年冬天,小麦冬浇尚未开始,一场雪不期而遇,不少小麦幼苗冻死;今年春天,寒流又突袭而来,更是给一部分原本长势不佳的小麦雪上加霜。“天气使小麦减产,我们打下来的粮食除了留足自己用的,没有太多的去销售啦。”当地一位老农如是说。
因此,农户对小麦心理预期价位较高,估计惜售心理比往年要强。如果价格达不到预期,粮农或会持粮观望、推迟售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