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是供给最为充裕的品种。虽然小麦抢购导致需求上升,但是小麦供给也是上升的,在这种情况下,因收购主体增加导致的需求增加就不一定是价格上涨的真正原因。
农民惜售也是分析小麦价格上涨时经常提及的原因。那么,在小麦连续7年丰收、收购价格已经大幅高于去年的情况下,农民为什么还要惜售呢?答案在于通胀。
也许粮价的上涨足以弥补生产成本的上升,并让农民的种粮收益高于去年,但是这并不足以让农民满意。这可以从两方面予以解释:第一,农民卖出粮食获得的是货币收入,由于通胀导致货币贬值,这增加的收入可能不足以抵消货币购买力的丧失,表现为农民的绝对处境反而变差了。农民自然对当前的粮食价格不满意,还希望价格再涨一点,这就导致了惜售。当然,现实看,当前通胀侵蚀的货币购买力并没有完全抵消粮价上涨带来的货币收入增加,农民还是可以从粮价的上升获得绝对的好处。因此,通胀导致货币购买力的下降是一个相对次要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才是关键性的。就绝大多数农民而言,种田的机会成本就是打工的收益,打工的机会成本就是种田的收益。今年以来,各地纷纷上调了最低工资,制造业工资也普遍有较大幅度上涨。这样的话,打工收益增加的幅度高于种粮收益增加的幅度。这就倒逼农民寄希望借由惜售进一步抬高粮价弥补损失。这才是粮价上涨、种粮收入提高的情况下,农民仍对粮价不满意的关键原因。
通胀对粮价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侵蚀了农民种粮所得,让种粮收益打了一个折扣,逼迫农民以更高的价格售粮以挽回损失;它迫使制造业提升工资,从而提高了种粮的机会成本,给粮价上涨以直接的动力。
这也许就是粮食持续增产、连年丰收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仍然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因此,稳粮价需要稳通胀,而通胀从根本上则是货币发行过多的结果,因而,归根结底,稳粮价需要稳货币。
2001~2009年,中国货币供给增长了297%,年均增长速度是19%,几乎是GDP增长速度的两倍。这在同期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是绝无仅有的。如果不能收住货币过量发行的缰绳,要稳粮价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