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世界各地农民全力增产,谷物供应依然紧张。小麦在过去半年涨了一倍,玉米行情走俏,大麦、葵花子、油菜籽及黄豆等价格急剧上扬。粮价飙涨已演变成最急迫的经济问题。
天气乱象“助长”通胀预期
近日,美国农业部部长称,在2010年过去的几个月中,中国购买了超过100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而最近一周,中国则购买了36.9万吨美国玉米。正是由于我国年初自然灾害导致的春耕不畅,令玉米价格持续走高。为平抑价格波动,中国开始进口玉米,业内专家预测在接下来的几周内,中国还会大批量进行外采。价格倒挂是企业进口玉米的最直接原因。前不久,我国农业部发布2010年4月玉米市场监测信息显示,4月国内玉米价格创历史新高,而国际玉米价格继续下跌,国际玉米到岸税后价继续低于国内。
国内市场,在山东潍坊寿光,大部分用粮企业玉米5月份收购价已突破“1元/斤大关”;滨州邹平,玉米价格突破“1元/斤大关”仅用了三五天时间。一位长期从事玉米运输的民企老板坦言,从过完春节至5月中旬,玉米价格均在0.92元/斤上方运行,一周左右时间价格轻松突破了1元。云南昆明,当地一家饲料加工企业负责人表示,公司从农村收购的玉米价已达2.2~2.4元/公斤,预计到六七月份新玉米的价格或将达到2.6元/公斤。他认为,玉米价格疯涨的主要原因是天灾。在当地人印象中,玉米价格从年后开始上涨,3月份小幅开涨,至今已大幅提升。
业内粮食分析师认为,进入2010年国内玉米价格同比涨幅近20%。其实,近年来中国玉米一直都有进口,去年虽然玉米主产区干旱,但由于短期供求关系未发生变化,因此我国玉米缺口尚未凸显。而今年玉米等粮价暴涨不能完全归咎于市场供求,生产成本的上升,国内通胀预期急剧,以及干旱导致粮食产量的噱头炒作,都成为近半年来农产品价格异动的原动力。
这一现象同样反映在米类粮食作物上,鉴于原粮收购困难和利润的双重挤压,目前国内不少小型米厂出现了停工现象。据相关人士介绍,由于大米价格持续上涨,价位已高出历史同期上线,下游及终端消费群体对此并不认可,导致稻谷价格的上涨在终端传导不够,接下来开始挤压中间加工环节利润,导致销售商缩小采购,小加工厂停止收购和加工的局面。
国际垄断“抑制”国内农业
在以往研究中,中国学者都较为乐观地认为,中国粮食进口的必然趋势并不会对中国或是世界造成危机。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康晓光教授预测,2020年前,中国粮食市场缺口将呈扩大趋势,此后则出现明显下降。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中国原粮产需缺口分别为0.83亿吨、1.83亿吨和0.91亿吨,进口依存度为15.67%、16.13%和4.78%。
众所周知,国际粮油市场盛行“ABCD”四大粮商之说,分别指美国ADM(ArcherDaniels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法国的路易·状镦(LouisDreyfus)。四大巨头均属世界500强企业,目前垄断着全球80%的粮食交易市场,对全世界粮食的进出口买卖、食品制造包装以及价格制定等保有绝对权威性。
业内众多粮食专家普遍担心,倘若跨国企业在中国粮食市场份额过大,无疑增加了国内粮食价格波动的可能,并从侧面加大了政府对该市场宏观调控的难度。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曾提出过“幼稚产业保护理论”,认为生产力是决定一国兴衰存亡的关键,而保护民族工业就是保护本国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国家和政府需要作为民族工业发展强有力的后盾,而不是禀承古典学派的自由放任原则。我国农产品市场发展历程正印证了这一理论,国内农业企业脱胎于小农经济,其自身竞争力不足的现实,使得其无法与外资企业正面抗衡,这才导致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失去控制和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