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表现:
加工企业采购不积极
进入5月份以来,国内小麦购销市场整体仍显平淡。华北黄淮地区普通小麦出库价格为1940~2140元/吨,小麦进厂价格为2080~2240元/吨,基本保持稳定。
往年同期加工企业往往会增加小麦采购,但今年这种现象并不多见。其原因:一方面,目前小麦市场供大于求,市场缺乏看涨预期;另一方面,面粉销售几无起色,终端需求不旺,加工企业增加小麦采购的积极性不高。
后市展望:
总体供需宽松局面依旧
我国小麦已经连续6年丰收,2008年和2009年托市小麦收购量分别为4202万吨和4004万吨,收购量巨大,而销售进度偏慢。近几年小麦消费总需求增加缓慢,市场总体供需格局宽松。据统计,目前6大主产省2008年和2009年最低收购价小麦剩余数量接近3000万吨,足以保证新麦后熟期以前加工企业的需求。
新粮上市前供求格局难改
一方面,国家最低收购价小麦定期投放量保持450万吨高位,各级储备小麦轮出正常进行,农户售粮和贸易商小麦销售速度也在加快,市场供给保持充足;另一方面,随着天气的不断转暖,面粉不易保存,市场对面粉销售前景所抱希望不大,加工企业进一步采购小麦的意愿受到抑制。在市场供给充足、需求平稳的大环境下,小麦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很难再有大的变数。
关注焦点:
新麦产量是增是减
目前国内市场对新季小麦产量的预期并不统一。一种观点认为,去年9月份以来,西南地区持续干旱,小麦生产受到较大影响,减产严重。去冬今春北方冬麦主产区降雪偏多,立春后由于气温一直维持较低水平,小麦返青生长情况比往年推迟。尤其是进入4月份后的倒春寒,部分地区出现了霜冻,致使部分地区麦苗冻伤冻死,今年夏粮减产已成定局。
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去冬今春我国小麦主产区遭遇了连续多次强降温天气,造成小麦生长量不足,苗情长势偏弱,但由于各地抓住气温逐步回升的有利时机,加强田间管理促弱转壮,小麦苗情转化升级较快。目前主产区多数地方苗情长势好于去年,土壤墒情是近10年来最好的一年。如果后期不出现异常天气,今年小麦仍有望丰收。加之今年冬小麦播种面积增加,冬小麦最终产量有可能不会减少。
笔者认为,从当前来看,本年度新麦产量增减与否,尚难有定论。原因是距离小麦收获仍有一段时间,这期间小麦的生长仍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进入5月份气温正常略偏高,容易造成灌浆期缩短;后期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天气变化造成的“干热风”和“烂场雨”等灾害。
需要提醒的是,虽然今年小麦产量增减目前仍难以确定,但应警惕市场出现的预期变化。2003年至2004年4月份的小麦价格大幅上行,就在于产量的下降,而在这之后因对2004年小麦产量的预期发生改变,从而使得麦价出现下跌局面,该局面一直延续到2006年。
国家政策是否调整
近段时间以来,国家倾向于夏粮生产的政策已经明确,小麦流通政策(主要是托市小麦收购价格、拍卖底价)是否调整仍需市场关注。
一是为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粮食的有效供给,在加快落实中央已确定的强农惠农政策基础上,国务院出台了进一步扶持农业生产的七项政策措施。
二是过去一段时间,市场传言国家将调高最低收购价小麦竞价交易底价,
但一直未获证实,目前多数企业认为调高可能性已不大。
三是临近新麦上市仅有20天时间,就目前来看,小麦市场价格高于托市收购价格。如果托市收购政策如期执行,现行的小麦托市收购价格就很难启动收购预案,大部分地方收不到粮食;如果国家为了掌握粮源,再次提高小麦的托市收购价格或通过财政补贴增加收购,那么托市小麦销售肯定又会有一个提高拍卖底价的客观压力。不然,就很难避免“转圈粮”的出现。
购销建议:
供需双方可见机行事
总体上看,近期小麦市场供给充足、需求平稳。市场供应量虽然增大,但大多数地区小麦价格并未受到明显打压;天气变化异常,虽对小麦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但市场价格也并未因此出现波动。估计新粮上市前,小麦市场价格仍将以稳为主,需要关注后期天气对小麦生产的影响,以及国家对今年小麦托市收购的具体政策是否调整。建议贸易企业可逢高出库,以备新粮收购;加工企业保持合理库存,维持正常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