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季度价格总水平运行基本情况
一季度价格总水平呈温和上升态势。1、2、3月份,CPI环比涨幅分别为0.6%、1.2%和-0.7%,同比涨幅分别为1.5%、2.7%和2.4%。一季度平均,CPI上升2.2%。其中:翘尾影响约为1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1.2个百分点。这与过去5年(由于发生雨雪冰冻灾害,2008年除外)情况基本相同,CPI未出现异常上涨。受春节和年初雨雪灾害天气偏多等季节性、临时性因素影响,鲜菜、鲜果、水产品价格分别大幅上涨20.4%、15.9%和6.4%,仅此三项合计推动价格总水平上升约1.1个百分点,占总涨价因素的50%,三者新涨价因素合计约占总新涨价因素的70%。一季度平均,PPI、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上升5.2%和9.9%,主要是受翘尾因素影响,新涨价因素仅在1-2个百分点之间。主要商品价格走势:
(一)粮食价格小幅上涨,生猪价格持续走低
——粮食价格小幅上涨。受国家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去年东北粳稻因灾减产、西南地区遭遇严重干旱灾害引发市场涨价预期等因素影响,一季度国内粮食价格小幅上涨。1、2、3月份,稻谷、玉米、小麦三种粮食平均收购价格环比分别上涨1%、1.1%和1%,一季度平均比去年同期上涨12.6%。成品粮价格涨幅低于收购价格,一季度36个大中城市成品粮平均零售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6.9%。
——生猪价格持续走低。受生猪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逐渐进入消费淡季、市场传闻一些地方出现疫情导致部分生猪提前出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去年冬至(
二、二季度价格总水平走势判断
从当前情况判断,二季度CPI将继续保持温和上涨态势,出现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
首先,食品价格能够保持基本稳定。(1)粮食。我国粮食连续六年丰收,库存充裕。目前国有粮食企业原粮总库存超过4500亿斤,库存消费比达40%以上,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17-18%的安全线水平,粮食市场供应是完全有保障的。目前,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大米价格每吨分别低于国内市场860元、900元、1440元和100元(见表1)。所以,国内粮食价格可以保持基本稳定。(2)食用油。2009/10年度世界大豆产量预计增产4500万吨,增幅达21%,创历史新高。全球油料市场将继续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后期国际市场油料油脂价格上涨空间有限。我国大豆进口量在去年创历史新高的基础上,今年进口总量继续增加,1-3月累计进口1104万吨,同比增加8.8%。目前油脂加工企业原料和成品库存充裕。而且,近年来国家对大豆、油菜籽进行临时收储,掌握了大量库存,市场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预计后期食用油价格将在目前价位小幅波动。(3)猪肉。今年以来,生猪出场价格持续走低,3月份平均比去年12月23日下降20%,集市超市猪肉平均零售价格下降4.4%。目前已进入猪肉消费淡季,需求量明显下降。国家启动冻猪肉收储措施后,预计后期猪肉零售价格将止跌回升。(4)鲜菜鲜果。随着天气转暖,露地菜大量上市,前期高涨的鲜菜价格已出现回落,预计夏季菜价将继续下降。过去五年平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鲜菜价格4、5、6月份环比分别下跌4.7%、9.5%和7.8%。(5)西南旱情对粮油价格的影响。近期西南大旱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但因受灾地区不是粮食和油料作物主产省,加之粮食、油料库存充足,旱情对国内粮食和食用植物油价格影响较小。
表1 当前国内外市场主要农产品价格比较
品种 |
小麦 |
玉米 |
大米 |
大豆 | ||||
规格 |
国内 |
国际 |
国内 |
国际 |
国内 |
国际 |
国内 |
国际 |
最新价格 |
2000 |
1140 |
1820 |
920 |
3500 |
3400 |
3800 |
2360 |
注:单位为元/吨;国际市场价格单位已经换算成人民币,但非进口到岸价。国际粮食最新价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