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明两年不必担忧名义通胀
《投资者报》:虽然市场现在的通胀预期强烈,但是,管理层口头上似乎并不买账。也有人认为,今年以至明年都不会发生通胀,那通胀究竟何时会来?
金岩石:通货膨胀这个问题有两个定义。按照通常的理解,以CPI(消费者价格指数)为标识的通胀,重点看的是猪肉价格、房租水平、农村消费水平。因为在中国,CPI的人口选样当中,农民占2/3,城里占1/3,这是群体分类。在商品分类中,房子占13%,但这13%不包括房产,而只是租金,猪肉占比7.5%。
另一个定义是按照货币主义提出的通胀,通胀是货币流通量×货币流通速度—实际产出,而货币流通量通常用广义货币(M2)增长速度来标识。按照经济学家所讲的通胀的概念,中国长期处在通胀状态。因为美国M2是8.3万亿美元,但是GDP(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3万亿美元,8.3亿美元相当于56万人民币,美国用同样的货币量创造了中国3.2倍的实际产出。
我觉得这是我们研究中国通胀的核心问题。经济学对通胀的定义和统计局的定义是两个定义,按经济学的定义,中国长期处于通胀状态,但是,按统计局的定义,中国的通胀在过去30年中,只有不到5年,最多算6年发生过通胀。
然而,统计局定义的通胀什么时候能够真正转化为通胀,我认为至少在两年之内不会发生。在两年之内,看不到房租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因为房子的空置率很高,出租率很低,租金呈下降趋势;猪肉也呈下降趋势,上一次大幅度跳水是因为蓝耳病的暴发,而前不久猪肉价格的大幅度下降是因为甲型H1N1。
谢国忠:我觉得中国通胀的拐点在4月份已经出现了,因为资产价格和物价已经开始上升了。现在中国的资产泡沫比较严重,对物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另外,油价的大幅上升也有影响。
其实,我认为这轮通胀应该是中国带动的,因为油价、金属价上升都跟中国有关。比如铜价,中国还有铜储备,但还要进口铜,铜价的上涨就是中国进口引起的。
目前,楼市上涨的幅度已经远远超过了通胀的速度,出现了严重的泡沫。因为通胀来临时,房价会上涨,因此,许多人通过购买房产来对抗通胀,从理论上讲这是可行的。但是,当房价的增长速度超过通胀速度时,也就产生了泡沫。
流动性推升了资产价格,通胀的拐点已经形成。正是因为预期通胀的原因,国内股票市场才会在今年上半年一路飙升。
王晨:我认为通胀会在今年四季度或者明年年初到来。通胀有两个层面,名义通胀和实际通胀。名义通胀也就是以CPI为主要衡量标准的通胀,主要表现在水、电、煤气以及住房价格的上涨。但是,CPI本身并不是十分合理,光食品就占据了大约30%左右的份额,而房价等资产价格并不包含在其中,而事实上,资产价格的上涨也造成了老百姓手中货币的贬值,购买力下降,这就形成了事实上的通胀。
所以说,关注通胀不能只盯着CPI,还要考虑资产价格因素。而目前的情况是,食品类价格略有上涨,但是资产类价格的涨幅却很高,在此影响下,通胀会在今年四季度或者明年年初到来。
然而,近期市场对通胀的预期十分强烈,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对流动性将继续增强的预期。4万亿元的投资是一个长期工作,需要延续性和持续性,因此,央行大幅收缩信贷的可能性不大。
二是产出缺口压力不大。目前市场上对产出缺口问题存有争论,如果今年中国经济能实现8%的增长,所谓的产出缺口大概为1%,而近期高盛又调高对中国经济的预测,其中2009年的经济增长率为9.4%,2010年达到10%以上,所以产出缺口压力并不是很大。综合两者作用,使得市场对通胀的预期越来越强烈。预计明年全年CPI的增幅大概在2%~3%之间,这个数字也并不可怕。
通胀与否关键要看粮食
《投资者报》:我国之前的三轮通胀都是由食品价格上涨所致,因此,有一种观点认为,未来只要粮食不出问题,尽管信贷多一点也没有关系,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金岩石:这要看粮食在大宗商品中的所占比重。粮食价格的上升会带动猪肉价格的上涨,这种看法应该有一定道理。
王晨:这要看怎么理解通胀了。如果单单将CPI作为衡量通胀的标准,这种观点有其合理性。中国粮食已经连续5年丰产,主粮基本上不会有问题,那么食品类价格就不会大幅飙升,以CPI为表征的通胀自然不明显。
但是,我前面已经说过,中国的CPI结构不合理,它没有把房价等资产价格充分体现出来。这个结构是仿照美国来做的,美国人是租房的多,买房的少,而中国恰恰相反。所以,不能光看CPI,还要看居民的实际购买力。
近些年,随着房价的飙升和资产价格的上涨,大家都感受到手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了。进入2009年,随着流动性的增加,房价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都在影响着居民的购买力,都在为通胀的形成提供支撑。
政策需要预防“投资性滞胀”
《投资者报》:央行表态说“在外部环境尚未稳定前,复苏基础仍不牢固”,有人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有反复的可能,而在不久的未来,通胀如果降临,那么,中国会不会面临滞胀的难题?
谢国忠:世界经济正在陷入滞胀,罪魁祸首正是用以应对金融危机的激进政策。政策制定者们抛弃了正确的应对之道——重组,他们希望用大量的流动性来冲走破灭的泡沫,但这种行为的后果并不是带来下一场繁荣,而是通货膨胀。
金岩石:我把它定义为“投资性滞胀”,就是实体经济的停滞和资产价格的上涨。“投资性滞胀”意味着没有发生通胀,投资性滞胀的条件正是通胀的不发生,也就是货币并没有流向商品市场,而是流向资产市场。
王晨:目前来看,滞胀出现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前提要看政府有没有能力控制好通胀预期。政府目前在保增长和防通胀之间,面临一个两难的境地。
要控制通胀预期,就需要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政策调整,比如收缩信贷及流动性等等。但是,现在中国经济正处于恢复阶段,4万亿元的投资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适度积极的货币政策配合,从这方面看,又不适宜立刻收紧货币。
所以,央行不会采取加息、提高准备金率等做法,而公开市场操作是可以的。最近一直强调的“微调”,效果已经显现,大宗商品价格走低、股市疲软就是体现。
《投资者报》:关于通胀问题,政策面会采取什么措施?或者说,通胀会不会促使政策转向?
谢国忠:我认为,已经到了紧缩货币量的时候,因为通胀的苗头已经出现。另外,从银行的资产质量来看,现在很多不良资产是隐性的,市场的流通让企业借新钱还老钱。但是,现在中国的企业盈利都在下滑,风险仍在大幅上升。所以,银行出现不良资产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现在不调整政策,金融体系可能会有一定的危险。
金岩石:在政策上调整通胀,其实就是调节货币流通量,也就是调节货币政策。目前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就意味着将来在某一天会发生通胀。
但是,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复苏,货币政策不仅要适度宽松,而且要持续稳定,宽松的货币政策至少要坚持到经济复苏的趋势基本形成。从近期公布的PPI数据看,经济复苏的上升趋势尚未开始。PPI是生产者价格指数,代表着制成品的出厂价格,在这个数字还没有转正之前,货币政策只能“微调”,不可“变调”。中国的CPI数据经常失真,但PPI数据是真实的,7月PPI的-8.2%就意味着企业利润至少下降了8.2%。
王晨:今年下半年,乃至明年,经济都是在企稳回升中逐步复苏,虽然通胀会到来,但是政策转向的可能性不大。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宏观政策的主要工作是以下三方面:
首先,流动性不会收缩。原因就是前面说过的4万亿元刺激政策的延续性要求。其次,出口的改善,主要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这是比较长远的事情。再次,政府不会出台打压房地产政策,这还是因为实体经济增长需要。4万亿元投资过后要有能带动经济持续性发展的力量来接班,目前来看这个力量房地产行业最为合适,而汽车、钢铁、船舶制造的效力都不足。所以,政府未来一段时间里不会出台打压房地产的有效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