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这些警告已被证明是杞人忧天。
中国认为关系到自身粮食安全的关键作物,即大米、小麦和玉米,基本上都能自给自足。然而,中国的农业贸易平衡已从上世纪90年代的略有盈余,变为大额赤字,这是因为它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只是果蔬和海产品出口部分抵消了大豆的进口。
不过,虽然最令人担心的情况没有出现,且中国抵御去年粮食危机的表现胜于他国,但中国政府仍需凭借有限的良田和稀缺的水资源,在气候变化的威胁下,满足本国人口的粮食需求。
考虑到中国的规模,倘若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对全球农业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因为中国政府将须进口大量粮食产品,使市场供应吃紧,并推高粮食价格。
上周末首届八国集团(G8)部长级农业会议的召开,说明了人们对粮食安全的担忧加剧,在此之际,北京面临的挑战令人关切,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G8已经警告,假如在2050年前相关支出没有翻倍,全球粮食危机“将演变成结构性危机”。
迄今为止,中国对全球和国内挑战的应对赢得了赞赏。联合国全球粮食安全危机工作小组负责人戴维•纳巴罗(David Nabarro)表示:“北京认识到投资于农业的战略需要。”这一说法与英国《金融时报》采访的其他专家的普遍看法相同。
华盛顿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IFPR)专家、曾供职于南京农业大学的樊胜根教授补充称,中国的政策反应是受到2007年发生的粮食危机的刺激。
他表示,“全球粮食危机给了中国一个教训,”中国的政策制定者认识到,必须“更加注意粮食安全”。
中国今年表示,至少在2020年前,小麦、大米和玉米仍将基本保持自给自足,并希望届时粮食年产量能够从去年的4.7亿吨提高到5.4亿吨。
为实现上述目标,前年中国将农业预算增加27%,去年又增加了38%,今年进一步增加20%,主要是加大了在农业研究、基础设施和农民补贴方面的支出。除了印度,没有哪个大国如此大力增加农业开支。
但专家表示,尽管如此,要按计划增加粮食产量仍是一个重大挑战。
短期内,缺水、良田减少和农业生产率增长放缓等将是关键问题。美国农业部估计,中国仅以全球10%的农田和6%左右的水资源,供养着全球20%的人口。从长远来看,气候变化的影响将至关重要。
中国北方主重粮食产地已面临严重缺水的问题。两个最大的北方城市——北京和天津——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尚不及以色列和约旦。环保人士马军表示,在华北,缺水和气温上升已严重影响小麦和玉米产量。
他还表示:“大米的情况更糟糕。由于缺水,大米很难在该地区种植。”
近几十年来,中国农民广泛使用地下水,挖掘了数百万个水井。但过度使用已导致地下水位急遽下降。与此同时,来自工厂的污染物渗入河流,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工业和城市扩张不断蚕食农村地区,良田也很稀缺,政府不得不下令限制农用地开发。
尽管面临这些挑战,但马军认为,中国近年在农业研究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大笔投资,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他提到以往取得的一些成功,如“超级稻”的培育。种植超级稻的用水量与普通稻相同,但亩产明显提高。
但其他专家表示,以往的成功并不保证中国能够克服当前的挑战。目前,粮食安全是G8成员国一致担心的问题。许多外部人士对中国仍心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