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稻谷 » 正文

有效推进粮食加工产业化进程的思考

  作者: 来源: 日期:2009-02-18  
     [摘要]合理发展粮食加工业,加速推进粮食加工业产业化进程势在必行。从粮食加工产业化的目的与意义出发,指出粮食加工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制约粮食加工产业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粮食加上;产业化;紧平衡;粮食安全

    1引言

     粮食产需紧平衡,结构供给告急是中国的基本粮情。粮食科学合理加工转化能够起到丰歉平衡器、转化增值器及供需平衡缓冲器的重要作用,是粮食安全宏观调控机制的充实。而近年中国粮食加工产业化进程中却出现加工企业产能过剩、区域发展不平衡、技术装备落后、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粮食现代物流落后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粮食加工产业化进程,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有效推进粮食产业化进程已经迫在眉睫。

    2粮食加工产业化的意义

     (1)粮食加工产业化利于缓解产需紧平衡的粮情。目前,中国耕地只有1.218亿公顷,人均仅有930平方米,还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30%。近几年,中国粮食产量从2003年的4.3亿吨增加到2007年的5亿吨,粮食消费量在4.5亿~4.9亿吨。随着人口增加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到2010年人均粮食需求量按420千克计,总需求量将达5.88亿吨,到2030年人均需求按440千克计,总需求量将达7.04亿吨。如果2010年和2030年中国粮食自给率按95%计算,则分别需要耕地7.38亿公顷和7.49亿公顷,也就是说,即使现有耕地一点不减少,全部用来种粮也仅能满足未来人口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粮食安全形势严峻。由表1可以看出,粮食产区虽能满足自我需求,而销区产需缺口较大,全国粮食总量呈紧平衡状态,其中还有较为严重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2)粮食加工产业化利于稳定粮食安全调控机制。实现粮食产业化是中国粮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产业链为:粮食生产+粮食收储+粮食加工转化+食品和工业产品+消费。粮食加工转化位于产业链条的中间位置,对上游产业,它的需求直接拉动粮食生产和粮食收储业的供应;对下游产业,其供应直接影响粮食加工品流通企业的供应。在整个链条中起着丰歉平衡器的作用,丰收年景增加原粮和加工品的储备,多方面维持最终食品的供需平衡,防止“谷贱伤农”,反之亦然,歉收年景首先要保障食用粮供应。

    (3)粮食加工产业化利于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3粮食加工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粮食加工企业产能普遍过剩

    中国大部分省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实际加工量远远低于设计加工能力的产能过剩问题,开工率最高的可接近60%,而最低的不到15%,企业规模越小,开工率越低。例如吉林省玉米加工转化企业开工率在60%左右,稻谷加工企业平均开工率仅为14.9%,部分企业处于停产状态;广东省小麦实际加丁能力占统计能力的57%,植物油仅为42%,大米为54%。

    3.2地区发展不平衡,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粮食加工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现象突出。一些地区原料充足而加工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一些地区加工设施完备却又原料不足:经济发达地区粮食加:正产业发展相对较快,并向精深加工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近3年有了较快的发展,而在建项目和刚开始运营的项目较多,项目的科学性还有待论证。一些地区产品单一,精深加工不足,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例如黑龙江省85%的产品为初级加工品;广东省作为经济发达地区而深加工仅占20%左右。

    3.3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

    一些地区粮食加工技术装备落后,许多加工企业规模小、作业简单,甚至还有个别企业停留在手工作坊的水平。例如安徽省80%的粮食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还处在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仅有5%左右达到目前发达国家水平。粮食加工业质量标准、检测体系滞后,国内外不接轨。例如泰国稻谷15个等级,5个粒型指标,12个含杂指标,而中国仅有4个等级。产品不适应国际市场,原料专用性不强,竞争力较弱,优质原料在物流过程中混杂影响加工品的等级和质量。

    3.4中小型企业运营艰难,部分国有粮食加工企业缺乏活力

    同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无论市场、原料供应还是技术装备和运营管理均处于劣势,而且受到各种机制和体制的制约,运营较为艰难。一部分国有粮食加工企业受资金和粮源制约,负债率高、人员包袱重、开工率低、管理生产水平落后、国有资产和人才严重流失,加之具有绝对资本优势的外资企业的抗衡竞争,国有粮食加工企业的市场在逐步被吞噬。如郑州油脂化学厂的油脂蛋白部分被美国杜邦公司收购等。

    3.5“南建仓,北建厂”争夺粮源促使粮价上涨

    近2年,长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以建设粮食物流项目为由,在建、拟建或已建了许多粮仓,这就是“南方建仓”之说。“北方建厂”是指东北地区近几年在建、拟建和已建大批粮食加工厂。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近年来形成“粮食加工转化热”。很多人预测未来5年东北地区将无粮可外运。果真如此,南方的仓库将无粮可装。南北方无序争夺粮源,导致粮食加工产业原料成本上升,产业化进程受阻。

    3.6粮食现代物流效率不高,“三多三少”问题普遍存在

    粮食供应物流关系到粮食加工转化原料的适时、适地、适品、适量供给;销售物流关系到客户服务、市场份额、信息传递等:生产物流关系到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生产成本、节能减排等.以3大物流为主构成企业物流,企业物流的低效造成供需失衡、价格波动,根据“牛鞭效应”原理进而影响到人们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同时,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存在中小型企业多,大型企业少;原粮加千多,精深加工增值少;原粮流通多,粮食加工品流通少的“三多三少”问题,使得粮食加工产业链条难以延伸,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4制约粮食加工产业化发展的原因

    4.1 缺少科学合理的粮食加工发展规划

    有的地区虽然有规划,但缺乏合理性,对粮食供需没有科学预测,对当地经济发展考虑较多,对粮食加:工及粮食安全的影响考虑较少;对当权者政绩考虑较多,对全国粮食合理流向考虑较少。在企业布局上,由于没有统一规划或规划缺乏科学性,造成一些地方盲目发展、无序发展、重复建设,经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粮食品种结构不平衡,很多项目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就急于上马,这是粮食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之一。

    4.2缺少政策扶持,信贷资金不足

    粮食行业是一个进入市场经济较晚的行业,在资金、技术、品牌、规模及人员素质等方面处于相对劣势。政府在信贷、税收、投资等政策方面对粮食加工企业扶持较少。粮食加工企业信贷困难,资金压力大。粮食收购季节性强,收购资金比较集中,金融部门对加工企业实行的是商业贷款,贷款额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4.3科研成果难以推广,对外依赖程度高

    中国的大型成套设备研制不足,自动化、标准化程度低,长期陷入“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中。引进设备重视硬件、忽视软件、缺少创新、缺少自主技术,导致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由于科研经费短缺、科技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缺乏技术储备、缺乏中试条件造成有限的科研成果难以推广转化。

    4.4产销区信息脱节,产销不对路

     粮食产区种植,销地加工,产销区空间距离大。种粮与粮食加工脱节,信息反馈迟缓,形成“农民种什么,加工企业加工什么,消费者无选择的接受什么”,无论是种植还是加工都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4.5粮食现代物流与粮食加工不能有效衔接

     粮食加工企业缺少合理规划及粮食物流的协调发展,导致粮食供需宏观调控迟缓于市场变化。粮食现代物流与粮食加工的相互衔接而形成粮食供应链,链条断裂,制约粮食加工企业的顺利发展,影响粮食安全。

    5有效推进粮食加工产业化的措施

    5.1出台“全国粮食加工专项发展规划”

    由于缺乏全国性粮食加工规划,各地区的发展规划缺乏对国内外粮食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及精确的供需预测,相互不协调、不统一,造成目前全国粮食加工业无序发展、产能过剩、盲目上马、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出台全国统一性的专项规划,有利于各地区优劣互补、统筹规划、共同发展。

    中国粮食加工企业、粮食及其加工品的食用安全以及粮食收购、粮食储备、粮食进出口均属于不同的部门或多重部门同时管理,粮食部门难以发挥综合优势。目前中国的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还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尽快理顺粮食产业化发展的管理体制,在以市场为主导的机制下,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保证粮食产业化健康有序发展。

    5.2大力扶持和引导粮食产地加工

    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2.0-3.7):1,而中国仅为0.6:1;发达国家工业化生产的食品占消费量的90%,而中国仅占25%;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达80%以上,而中国只有45%,深加工仅占20%。产地加工有利于发展产区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节约社会运力;有利于降低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社会物流成本;有利于产销对路,适应市场需求。

     5.3构建合理的粮食加工体系

     粮食加工业按产品用途划分为粮食食品、饲料、转化加工业3种类型。既要努力开发粮食食品加工新技术、打造名牌产品,鼓励发展粮食食品加工业;又要按照“饲料优先,统筹兼顾”的原则,优化饲料产业结构,不断开发优质高效的饲料产品,积极发展饲料加丁业;同时在确保食用和饲用消费对粮食需求以及合理的储备库存规模的前提下,利用剩余的粮食,在坚持非粮路线及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破坏生态环境的“三不”原则下,适度发展非食物用途的转化加工业。同时加强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构建合理的粮食加工体系。

    5.4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及粮食产业化经营

    打破部门、所有制界限,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培育资本结构多元化、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同时淘汰低水平、高消耗、污染重的企业,改变粮食加工业小、散、差的状况,积极培育粮食加工产品优势品牌。规范订单农业,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使粮食种植成为加工企业的第一车间,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提高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5.5有限的耕地首先要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

    随着国际石油价格大幅度走高,以燃料乙醇为主的生物能源成为替代能源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在中国,经政府批准的4家燃料乙醇企业产能为132万吨,需消耗玉米436万吨,折合耕地2076公顷,到2010年需消耗玉米为1914万吨,占用耕地911万公顷。即使以木薯、甘蔗、甜菜为原料,也要占用耕地。如果国际油价继续高位,在市场利益驱动下,一定会有更多的农民种植生物能源原料,从而导致耕地占有、粮食短缺。能源安全重要,食物安全更重要,有限的耕地应首先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

    5.6合理利用航天育种、转基因等高科技适度发展生物能源

    发展生物能源既能控制环境污染,减轻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又能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是解决全球能源危机的理想途径之一。但发展生物能源也会引发生物多样性改变及水土流失等问题。随着航天育种、转基因等高科技的发展,适度利用农作物资源转化为生物能源,当粮食等农作物供大于求时,将一部分耕地种植生物能源原料,使其起到“粮食生产动态调整器”的作用。同时合理推进纤维类燃料乙醇产业化。

    5.7通过资源整合促进粮食加工与粮食物流协调发展

    粮食加工专项规划与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应互为依据,粮食物流企业与粮食加工企业协调发展。通过纵向资源整合,粮食加工企业同粮食物流企业在联盟的基础上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最终构建成以粮食加工企业为核心节点企业的供应链,实现粮食及其加工品的供应链管理。同时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集中资源发挥企业自身优势。通过利用“退市进郊”的机会,粮食物流园区与粮食工业园区相互协作实现物流一体化,提高设施设备利用率,降低物流费用,节约耕地,加速信息传递,及时平抑粮价波动,促进粮食加工产业化。

    6结论

    针对中国粮食加工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政府应尽快出台科学合理的粮食加工专项发展规划,理顺粮食产业化发展的管理体制,大力扶持和引导粮食产地加工,构建合理的粮食加工体系,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及粮食产业化经营,为粮食加工产业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企业要大力研发先进技术,适度发展生物能源,有效利用耕地和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政企双向努力,解决粮食产业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有效推进中国粮食产业化进程,促进粮食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王莉莉,孙宏岭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