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则经济研究所12月24日举行“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课题学术成果发布会。报告指出,在国内出现粮食缺口的情况下,如果国内途径仍然不能顺畅解决,国际途径解决粮食缺口非常重要。
从实际情况看,中国可能会出现粮食短缺的情况。这种情形一旦发生,通过国际社会解决的思路是,在保证国内粮食生产充足的前提下,通过大量进口粮食度过中国的暂时性危机。在国际市场上购买粮食面临两个问题:其一,是否有足够的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年出口创汇,用于购买国际粮商的粮食;其二,即使有足够的外汇,是否有提供粮食的粮商或国家。
报告指出,中国粮食供给短缺的国际解决具有可行性。首先,可以确定世界粮食产量有保障,世界粮食总产量在增加,08年局部的粮食危机也提醒了世界各国要保证粮食供给,这也有助增加粮食生产;其次,中国与世界粮食产量波动的相关性较低,说明即使中国遭遇粮食危机,世界其他国家的粮食供给依然充足;最后,中国具备充足的外汇储备,国际社会对中国实行粮食禁运的可能性较低,而发生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保护概率也非常的小。因此,中国利用充足的外储,从国际市场上获取粮食,通过国际渠道解决粮食问题不存在障碍。
天则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农与会时指出,一方面,通过粮食进口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较为容易。以近年的农业产出和国际粮价为基准,当发生“百年一遇”的粮食安全危机时,只需花费195.6亿美元就可以弥补中国的粮食缺口;而中国每年的外汇收入可达12,000多亿美元。因此,相对于高速成长与发展中的中国经济而言,这点花费并不构成实质性难题。
另一方面,中国遭受粮食禁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对国际社会针对中国而可能采取的粮食禁运措施保持足够的警觉,应当是合情合理的。然而,经验事实表明:1950-1985年发生的所有84次经济制裁中,共有10次涉及食物的禁运,食物禁运在经济制裁中所占比例不到12%。而且在10次食物禁运中至少有一半左右属于部分或全部中断援助性粮食出口,而不是商业性粮食出口禁运。由于粮食禁运明显违反了国际人道主义原则,并且禁运的效果也较为有限,可以预计未来发生的事例将会进一步减少。所以,尤其评论此篇文章(0)其它评论发起话题(0)相关资讯财讯社区(0)对于有较强谈判或博弈能力的中国而言,遭受粮食禁运这一国际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由其他制裁所致本国粮食供给减少的可能性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此外,多国互设粮食贸易壁垒不明智,也难持久。近来,国际上发生多国相互设置粮食贸易壁垒的(共同限制粮食出口)的新鲜事例。这是由生物燃料开发、环境保护增强和国际游资恶炒粮食期货等因素所致。然而,事实证明,违反互惠互利自由贸易原则的行为难以持久。此次多国互设粮食贸易壁垒事件也随着国际粮食期货价格大幅跳水而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