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稻谷 »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稻谷生产特点评析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12-15  

稻谷居我国三大主粮之首,是军需民食的首要品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了53亿吨稻谷,保证了各项用粮需求。回顾三十年来的稻谷产销历程,可以概括如下特点:

    一、稻谷年产量突破2亿吨

  面积也罢,单产也罢,人们最终看重产量。迄今为止,我国历史上水稻最高产量为1997年的20073.6万吨,比1978年增产6380.5万吨,增幅为46.6%。1997年当年稻谷产量占粮食产量的40.62%,当年人均占有稻谷162.4公斤。2007年,全国稻谷产量达到18603.4万吨,为史上第8个高产年,为2001年以来最高产量年。目前,我国水稻种植面积次于印度,但生产量居世界各国之首。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年稻谷产量没有恢复至历史最高水平,主要是面积的因素。一是水稻种植面积难以恢复到1997年的3177万公顷,更遑论1978年时的3442万公顷了。相对于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水稻栽培比较稳定。1997年以后的10年,全国平均种植水稻2910.65万公顷,没有哪年超过1997年,且2000年以后的面积都在3000万公顷以下。二是水稻种植面积占粮食种植面积的比例在缩小。改革开放以来,稻谷种植面积占粮食种植面积的平均比例为28.3%,而近10年在26%-28%之间;同期玉米种植面积占粮食种植面积的平均比例为19.9%,而近10年都在22%以上,2006年达到了创纪录的25.7%。

     二、稻谷单产达到历史最高点

     与全国水稻产量徘徊十年不同的是,水稻单产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点,为每公顷6433公斤,超过此前1998年创下的历史最高单产6366公斤,比1978年增加2455公斤,增幅为61.71%。水稻单产水平的增幅比较明显。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年即1979年,水稻单产突破4000公斤,达到4244公斤;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威力使得4年后即1983年的水稻单产便跃上5000公斤台阶,达到5096公斤;12年后的1994年,水稻单产达到6025公斤;又过了12年,达到了2007年每公顷接近6500公斤的水平。

    尽管单产再往上增的难度较大,但仍有潜力可挖。我国三季水稻单产尚未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甚至晚稻单产还处在10年乃至15年前的水平。2007年全国早稻单产为每公顷5488.2公斤,居第三位。中稻单产为7060.6公斤,居第六位,比1998年创下的历史最高单产7321.9公斤低261.3公斤。晚稻单产为5550.2公斤,居第八位,低于1993-1999年连续七年的单产,比1998年创下的历史最高产量5856.2公斤低306公斤。未来十年,稻谷单产应该可以再增加10%。世界水稻高产国家的每公顷产量在7000公斤以上。

     三、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2800万公顷

     1978年全国水稻种植面积为3442.09万公顷,此后,再没有哪一年超过这一水平,而历史上种植面积最多时超过3600万公顷。进入本世纪以来,多数年份面积稳定在2800多万公顷,面积减少较多的品种还是早稻和晚稻。看来,水稻种植面积较难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水稻种植面积最少的年份为2003年,只有2650.79万公顷,比1978年减少791.3万公顷,减幅为22.99%。三十年来水稻年均种植面积为3131.07万公顷,2007年为2891.88万公顷,比年均面积约少240万公顷,比1978年少550万公顷,比建国以来最高的1976年约少730万公顷。尽管一些主产省未来十年规划的粮食增产潜能逾5000万吨,但相当程度上是在增加粮食单产、扩大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上下功夫。如黑龙江称全省现有中低产田666.7万公顷,单产比同纬度中等生产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低1500公斤,只要把这些中低产田改造成中等生产水平国家单产标准,全省就可增产粮食1000万吨。

     四、早稻稳住了3000万吨的产量

     1978年,全国早稻种植面积为1218.92万公顷,是该年以后种植面积最多的年份;但每公顷早稻产量仅4168.4公斤,却是该年以后单产最低的年份。当年早稻产量为5081万吨,是该年以后产量排第四位的年份。其他三个年份是1984年的5330.5万吨、1982年的5306万吨和1979年的5198万吨,均集中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初期。尽管后来最高时每公顷早稻年产量增加了1400多公斤,但由于面积的锐减,1991-1999年全国早稻产量一直为4000多万吨,2000-2007年长期稳在3000多万吨(仅2003年跌破3000万吨)。

     30年来早稻种植面积一直呈锐减趋势,其产量亦大抵如此。1978-1984年全国早稻种植面积还有1000余万公顷,1985-1991年维持在900多万公顷,1992-1997年徘徊在800多万公顷,1998-2001年波动在六七百万公顷,2002年后就接近于600万公顷。早稻面积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近十年来看,既有国家政策的因素,也有农民调整水稻种植结构的原因。1999年,国家作出早籼稻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的决定,希望运用价格杠杆加速农民结构调整的进程。2000年初,早稻主产省纷纷作出调整早稻播种面积的决定。2000年稻谷出售价格骤低,又挫伤了稻农的种植积极性。2003年早稻种植面积达到建国以来最低水平,为559万公顷,产量为改革开放以来最低水平,仅2948万吨。由于2004年起调整收购政策,实行最低收购价,方止住早稻生产滑坡局面。2000年早稻产量为3752万吨,是1978年以来的最低产量,但此后8年,早稻产量一直处在2900-3400万吨之间。这种下降趋势固然需加遏制,但也要看到早稻与中稻播种面积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当然,刺激早稻生产的政策扶持应该乘势而上,止滑促增。

     五、中稻产量成倍增长

     中稻生产实际上指的是中稻和一季晚稻的生产。1978年,全国中稻种植面积为1205.57万公顷,每公顷产量为3241.2公斤,总产量为3907.5万吨,2007年种植面积为1713.8万公顷,总产为12100.5万吨,均创197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中稻产量比1978年增加2.1倍,每公顷产量也达7060.6公斤的较高水平。1979年,中稻产量仅占稻谷产量的1/3,到1996年达到了一半,2007年创造了1978年以来最高比例,达到65.04%。

     中稻产量成倍增加,得益于粳稻产区水稻生产的迅速发展。但如果南方双季稻产区改种一季稻的面积加大,势必减少晚稻产量进而影响稻谷总产量,近些年来一些地方有此趋势,应该引起重视。

     六、晚稻产量因种植结构调整而减少

     晚稻生产指的是双季晚稻生产。1978年的晚稻种植面积最大,达到1205.57万公顷,但每公顷产量最低,只有3241.2公斤,总产量为3907.5万吨。1995年,晚稻的单产和产量为近三十年以来最高纪录,分别为5856.2公斤和5908.1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2000.6公斤和2614.97万吨,增幅达51.2%和80.68%。但到了2007年,晚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几乎接近历史最低水平,分别为603.82万公顷和3351.3万吨。

     由于腾出秧田等因素,从1991年起,晚稻产量一直略多于早稻产量。与中稻生产相呼应,晚稻产量减少的原因主要系调整水稻种植结构所致,2007年中稻面积比1978年增加508万公顷,增幅为42.16%,而同期晚稻面积比1978年减少602万公顷,减幅为49.91%。

     七、东北三省水稻生产异军突起

    东北三省水稻(粳稻)产量1978年为404万吨,1990年增加到1013万吨,首次突破1000万吨;2005年增加到2011万吨,首次突破2000万吨;到2007年达到2422.9万吨,比1978年增加2018.9万吨,增加5倍。东三省稻谷产量的增加,尤以黑龙江省为甚。该省1986年前的产量为100万吨左右,均少于辽宁和吉林省的产量,但从1986年起,黑龙江的稻谷产量突破200万吨,达到220.8万吨,首次赶上吉林省;从1993年起,达到388万吨,首次赶上辽宁省。1997年达到860.9万吨,首次赶上两省的总产并一直保持到2007年。尽管2007年辽宁、吉林两省的稻谷产量首次同时登上500万吨的台阶,但黑龙江省的稻谷产量比两省总产还多400多万吨。黑龙江省2007年来稻谷产量比1978年增加1803.2万吨,增加14倍。该省水稻常年单产虽然低于两省,但其种植面积的增加非常迅速。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中期,该省水稻种植才二三十万公顷,八十年代末期增加到60万公顷,九十年代中期增加到了100万公顷,2007年突破200万公顷,达到225.32万公顷。黑龙江稻谷商品率超过70%,占全国粳稻商品量的60%。这几年,上千万吨的黑龙江商品稻南下,正赶上南方包括粳稻在内的稻谷的连年丰收年成,加上运费和运输瓶颈,使得该省水稻出现滞销局面。但黑龙江一如既往地重视水稻生产,譬如在水稻标准化生产上,省政府决定,从2008年秋季开始,力争用两三年时间,使全省全部实现水稻大棚育苗,有条件的还将逐步实施工厂化育苗,并使全省水稻插秧机械化率达到100%。

    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和中国粮食行业协会课题组2007年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粳稻产量约占稻谷总产量的27%左右,随着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粳米的需求不断增加,必须适时调整水稻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粳稻生产。如果措施得当,今后十年内东北粳稻产区、江淮籼粳稻混作区和黄河、西北稻区粳稻种植面积可接近或达到1000万公顷,产量能接近或达到7500万吨,占稻谷总产量的比重将升至36%左右。不过,应该注意解决阶段性的粳稻滞销局面问题。

     八、超级杂交稻来势看好

     1976-2007年,我国累计种植杂交水稻近4亿公顷,累计增产稻谷约5500亿公斤。近年来,年种植杂交水稻1600万公顷左右,年增产的粮食可多供养七千万人口。近几年超级杂交稻研究又取得重大进展,多个百亩试验示范片亩产超过800公斤,全国超级杂交稻年推广面积已达3000万亩左右。袁隆平院士研究发明杂交水稻以后,1996年提出了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计划,于2000年实现了超级杂交水稻第一期亩产700公斤的目标。2004年,又实现了亩产800公斤第二期的目标。目前进行的是超级杂交水稻亩产900公斤第三期的计划,有望在2010年实现此目标。他还有信心在2020年,完成超级杂交水稻第四期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当然,大面积推广超级杂交稻尚需时日。

     水稻是高产稳产作物,正为更多的民众所食用。但水稻继续发展的难度较大,近年水稻面积比1978年减少500多万公顷,水稻单产2007年已达历史最高水平,而水稻总产尚未恢复十年前创下的历史最高水平。要挖掘水稻再发展的潜力,必须从提高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高度,呼吁国家出台相应政策,重视水稻生产与流通。

       (作者:湖南省粮食局副局长石少龙)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