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10月初谈到粮食问题时曾表示:“连续丰收的时间越长,离减产的拐点就越近。”据他分析,在目前供需形势下,市场粮价已很难提高。
与此同时,国家主管部门最低收购价政策连续出台,并已进入落实阶段。
10月28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决定从2009年新粮上市起较大幅度提高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水平。
目前已经明确的是,2009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白小麦(三等,下同)、红小麦、混合麦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87元、83元、83元,较之2008年分别提高10元、11元、11元,提高幅度相当之大,分别为13%、15.3%、15.3%。
同时,文件指出,稻谷的最低收购价也将大幅提高,具体水平将另行公布。
财政部有关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此举旨在增加农民收入,在宏观经济增速减缓的前提下,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储备。
连年丰收或致粮价下跌
事实上,中国粮食生产已连续五年丰收。在供应量略大于需求、粮食出口受到严格限制的形势下,粮食库存稳步增加。
陈锡文表示:“连续丰收的时间越长,离减产的拐点就越近。历来的规矩就是四年内,粮食‘两丰一减一平’,2004年至今连着五年丰收,未来的形势到底怎么样?”据陈锡文分析,在目前粮食供需形势下,市场粮价已很难提高。
据估算,2004年农产品价格恢复性上涨时期,中国粮食需求大概9700亿斤左右,而粮食需求量平均每年大约以五六百万吨的数量增长。目前,中国粮食需求量不到5亿吨。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学者李国祥分析,2008年中国的粮食产量,或达5.2亿吨。丰收的粮食加上进口的大豆,共约5.5亿吨。到2008年年底,中国农民人均储粮约500公斤。按此计算,市场上的粮食应十分充裕。
2003年10月,中国粮食连续减产,储备进入低谷,粮价一度大涨。李国祥表示,此后粮食连年增产,今年已是第五个丰收年。因此,他认为,如果没有政策干预,粮食价格在今年肯定会下降,2009年必然出现“卖粮难”。
李国祥强调,就目前经济形势看,美国金融危机连锁反应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可能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一样大,而较大的不利影响将在2009年明确显现。
政府救市难撼供求规律
据《财经》记者了解,市场要求主管部门“给政策”的呼声十分高涨。不少业内人士担忧,农产品价格的下跌,农民种粮无收益,很容易放弃种粮。到时,不但粮食产量难以保证,农村内需拉动也会很难。更有不少粮食企业对未来收益表示担忧。
近期主管部门已经多次出台干预市场粮棉等产品的“托市”政策。但是,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协会负责人对《财经》记者表示,“主管部门的政策力度不够大”。
在这位负责人看来,政府连续出台的惠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保护农民利益之效,刺激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利于防止2009年粮食减产。
2008年9月25日,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七部门联合召开全国棉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由于受纺织业困境的影响,进入9月以来,棉花价格持续下跌。由此,10月16日,发改委发文决定以每吨12600元收储22万吨新疆棉“托市”。
10月20日,发改委又发布了加大惠农政策的通知,决定临时收储大豆、棉花、油菜籽等农产品,提高并扩大良种补贴范围,涵盖了小麦、水稻、玉米和东北大豆。同时,还决定建立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与提高农资综合直补的联动机制。
就上述政策,李国祥认为,此举可以补偿因农资价格上涨而引起的种粮成本上升,在粮食市场收益甚微或无收益情况下,有利于稳定粮食生产;同时,该政策的出台也释放出粮食价格2009年下降的信号。
李国祥认为,粮价其实已经逐渐进入下行阶段,之所以目前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主要是国家采取了一些政策。
对于“托市”之举,陈锡文则态度谨慎。在陈锡文看来,粮食价格主要由供求决定,从根本上看,政府无法左右市价。过高的收购价会导致农民把粮食大量卖给政府,等到粮食需要出售时,市场的需求若又有限,结果仍然是会再一轮压低市场价,政府大量亏损,同时伤及农民利益。因此,他不赞成大幅度提高最低收购价。
陈锡文认为,目前还应该让供需在市场起主导作用。事实上,最近中国政府已经公开表示,中国将适当增加对粮食紧缺国家的粮食援助和出口。而对于粮价下跌可能引起农民收入的下降,决策层已经决定要逐步增加对农民的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