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小麦生产和流通发展的需要,国家粮食局组织有关专家并协调相关部门对1999版小麦国家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的主要内容为:修改了小麦分类检验方法,将感官检验改为仪器化检验,建立了我国小麦硬度分类评价体系;对小麦分类进行了简化,新标准中小麦取消了原按冬、春季节播种的分类;适当放宽了中等小麦不完善粒的限制,与国际标准取得一致;增加了标签标识要求,规定在包装物上或随行文件中注明小麦的品种名称、类别、等级、产地、收获时间等,以便于小麦产品的溯源。
新的小麦国家标准,对主产区小麦生产具有重大意义。取消了原按冬、春季节播种的分类,更加科学合理。因为分类标准的原则是质量,一般北方冬小麦质量较好,而南方冬小麦质量还不如春小麦,所以分类中增加播种季节并不能反映质量,而且在新标准增加的标签标识中品种名称、产地、收获时间都可以说明冬、春性。因此,不考虑播种季节的分类既不影响分类的科学性,又可简化分类和操作,便于掌握与大范围执行。
实行小麦分类的仪器检验硬度,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感官检验带来的人为偏差,对于确保小麦收购验质的客观公正,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具有重要作用。小麦硬度指数能够更为客观地反映小麦的内在品质,采用硬度指数作为小麦分类指标,对于进一步推进小麦品质优化,促进优质小麦生产,引导小麦市场价格的趋式,改善小麦面粉加工品质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与小麦生产、出口大国美国标准相比,我国标准中硬度指数60对应于美国的"中硬麦",属于美国硬麦分类的下限。近年来,我国小麦硬度指数超过70的比重也在逐步升高。实施新标准,将便于我国小麦与进口小麦的品质比较,对于促进我国小麦品质的进一步优化,引导我国优质小麦的生产和合理定价将起到重要作用。
新的小麦国家标准有利于促进河南小麦的发展,保护农民的利益。河南是中国最大的小麦生产省,总产量占到全国的26%~28%,也是最大的全国小麦商品粮生产基地,因此,新的小麦国家标准的实施,对河南小麦生产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国家标准对商品小麦才有作用。在全国小麦品质区划中,河南大部分地区为强筋、中筋小麦区。河南2003~2005三年全省小麦平均容重在二、三等之间;目前河南具有一等质量的品种占到37%,而且河南优质小麦发展很快,
2007年已发展到3472万亩,占到全省小麦播种面积的45%。除农民自己消费外,河南商品小麦的质量应在二等以上,因此,新的小麦国家标准对河南小麦的上市或出口将不会产生限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