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稻谷 » 正文

中国粮食价格没必要与国际接轨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09-28  
     据了解,今年5月以来,国际市场上每公斤大米的价格超过了12元人民币,而国内市场上大米的价格基本稳定在每公斤3元左右,国际市场米价约为国内的4倍;国际市场面粉价格接近7000元/吨,而国内市场价约为5800元/吨,每吨价差在1000元左右,国内粮食市场已成“价格洼地”。(9月26日人民网)

     国际粮价的上涨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这股上涨的动力是否将波及国内,这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然而,国内外粮价出现了4倍的差别,却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分析人士认为,国内外粮价倒挂持续下去,可能成为一个影响中国经济的重要因素。虽然中国粮食供需基本上达到平衡,但不能忽视粮价倒挂可能导致粮食出口加剧,粮食走私抬头。近来在我国广东、云南和新疆等边关都有走私粮食的现象,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那么,怎样化解国内外粮价倒挂问题?有专家认为,可将国内粮价与国际接轨,最好的办法是把对粮农补贴转变为提高粮食价格。因为中国粮食价格较低反映了国家对粮农的大量补贴,这些补贴维持了农民的收入和相对较低的粮食价格。为了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应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粮价的较大提高,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和激励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又缩小了与国际市场的价格差距,从而达到与国际接轨的目的。

     这位专家的建议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由于粮食涉及国计民生,其价格的任何一次变动或较大变动,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当前的中国而言,粮价高涨将带来不容忽视的隐患。摩根士丹利的最新分析报告指出,如果中国国内平均粮食价格在现有基础上再上升30%,而其他条件不变,将使中国的CPI上涨到9.5%。食品价格上涨是导致CPI高企的主因之一。今年上半年,中国食品价格上涨20%左右。

    摩根士丹利报告参照了2001年至2008年中国CPI的变化情况,并对大米、玉米、小麦和大豆四种主要农作物的国内和国际市场价格进行了比较,作出的预测是,国际粮价的持续飙升,至少在最近12个月内对中国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是有限的。因为除大豆外,中国其他主要粮食品种能够自给自足,国际粮食价格飚升对中国市场的影响有限。

     英国《经济学人》前不久发表评论说,当全世界都在为粮食紧缺的前景和不断攀升的粮价犯愁的时候,中国似乎无需为粮食忧心。这也是中国的供需平衡和粮价反映出政府力求实现粮食自给的战略政策目标得到体现。的确,近几个月来,由于国际粮价持续高企,为确保国内粮食供应以及抑制粮食出口,政府在短时间内连续推出了一系列宏调措施平抑粮价,限制粮食出口,保障国内供求。

     例如取消粮食出口退税,征收5%至25%不等的出口暂定关税。中国通过出口数量限制严控除大豆以外的国际粮食贸易,有效地割断了国内和国际间的价格联系。事实上,中国已经在最近国际市场粮价上涨之前,提前采取了更紧的控制措施。从近期国际粮食市场短缺引发的动荡,以及政府的反应来看,中国不可能也不会把粮食安全寄托于动荡的国际市场,更不可能轻易地与国际粮价接轨。

     分析人士指出,从近期国际粮价的大幅飚升看出,目前粮食价格已脱离了供求关系和生产成本,变成了一个复杂的金融化的产品,受一些金融机构和利益集团的控制程度已远远高于受各种复杂外界因素影响的程度。此轮国际粮价飚升疑遭国际几大粮食巨头“绑架”,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要提防国际粮食巨头运用粮食作为打压国内经济的武器。如果中国粮价盲目地与国际接轨,可能正中国际粮食巨头的下怀,给国内粮食市场带来混乱,使他们从中得利。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粮食价格没有必要与国际接轨,因为中国有能力在除了大豆之外的主要粮食,包括小麦、大米和玉米方面实现自给自足。不与国际接轨,这样,国际粮价飚升就不会传导到国内,同时,不会增加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如果说过去中国在粮食安全问题上还有不同考虑,现在的政策基调则会全面转向自给自足的策略,不轻易与国际粮价的上涨“起舞”。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