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综合调研组,规模甚至上百,组成员来自农业部、水利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等十几个国家单位。
密集的调研背后,一份关乎粮食安全的战略规划呼之欲出。9月23日,发改委下属事业单位一位参与调研的专家向本报证实,多部委的调研和国家将要出台的《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直接相关。
采访中多位专家则对本报表示,粮价高涨,在弥漫全球的粮食危机背后,我国拟把增产作为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一环。
在规划正式出台前,各粮食主产省正积极争取把地方的增产计划,纳入国家的总体规划中。而在增产的背后,农村改革系统配套工程即将启动。
“哪些省最终会纳入到国家总体规划中,尚未最后确定。”发改委上述专家表示。
但据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9月25日在河南驻马店召开的“粮食危机与粮食核心区建设高峰论坛”上介绍,目前,国家正在讨论,可能在河南、黑龙江、吉林三省建立粮食生产核心区。
增产规划
增产1000亿斤目标的确定,和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直接相关。该规划的目标是,通过系列举措,使我国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2020年达到10800亿斤以上。9月25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徐小青在上述论坛上指出,从中长期来看,随着未来的人口增长,估计增产1000亿斤能够基本满足需求。
由发改委牵头的多部委调研组,此前先后到河南、黑龙江、安徽等粮食主产区调研考察,他们的调研和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2009-2020年)的生产能力规划编制直接相关。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此前在河南周口考察时明确表态,国家会加大对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建设投入。
目前,各地方粮食局也被要求将从明年到2020年的粮食产量、商品量及流通量预测,粮食仓储和物流设施现状、需求及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政策建议及中央投资需求,报送到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粮食局有关部门。
规划的确切内容目前也不能尽可知,但从各地方上报的增产规划中可窥一影。徐光春在讲话中介绍,粮食核心区的建设,就是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并改进完善相关政策,实现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和标准化,建立起粮食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这当中的内涵是培育一批食品加工集团,打破区域界限,实现连片开发、规模经营。同时,引进新的科技手段,提供粮食育种和产业化的支撑。
而目标在粮食增产的规划,却不仅仅只为了“增产”,而和诸多相关方面的改革直接相关。徐光春介绍,今后要让土地“转”起来,在坚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培育土地流转市场,扶持中介服务组织,探索不同的流转方式,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租赁、拍卖、置换、转让、入股等形式,使土地向种田能手转移,向种粮大户转移,向专业合作组织转移。
同时,还要让“人”动起来,即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用工管理体系和培训体系。
据河南省粮食系统一位人士透露,目前河南的规划正在最后修改完善中。黑龙江增产200亿斤的规划,也在等待审批。
据徐小青介绍,内蒙古、安徽、江西等省也制定了自己的核心区增产规划。加上黑龙江、吉林、河南等省的增产规划,6省增产规模约为970亿斤。徐小青认为2020年达到增产1000亿斤的目标很有可能。
唯一没有悬念的是吉林省,今年7月《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率先获得国务院批准,总投资达260亿元。
系统改革推进
在25日的论坛上,专家们都从应对粮价高企,解决粮食危机的角度讨论未来的“增产规划”。
专家们指出,解决粮食增产一个直接相关问题,在于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如果长期让第一产业的比较收益低于第二三产业,是会出问题的。”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刘旭指出。
徐小青和同事们刚刚结束了六个粮食主产区的调研。他们发现,随着生产成本的上升,农民种粮的收益明显下降,“河南农业厅曾测算,2007年农民种一亩小麦产值成本增加60多元,但一亩地收益却下降40多元”。
徐表示,江西等地调研也发现类似的情况,他建议加大中央财政的补贴力度,具体来说,就是提高最低收购价格和粮食补贴,争取三年内提高一倍,同时,加大中央财政对粮食净调出省给予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支持。
“我们对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粮食直补政策都是非常好的,但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还不够,直补方式也存在不合理支出的方面,比如可能补给了并非在种粮而是种菜的人,或者那些外出打工的人。”
徐还建议减少各种涉农项目的地方政府配套,“这些配套政策,对于这些产粮大县同样是困难的,这些以农业为主业的地区一般都财政困难,很多拿不出这么多钱”。
徐和其他专家的建议已上报国务院。“粮食核心区的建设,其实是个系统工程,不只是增产,也不只是拨款,更多是如何改进落后的农业管理,改进财政资金支持方式,以及相关的农村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