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稻谷 » 正文

确有囤积居奇现象 揭密“粮贩子”功与过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07-28  
     有人说: 没有他们,中国的粮食市场不会如此繁荣。他们已成为国家储备和企业商品粮源的主要提供者,目前从业人员超过100万。

    也有人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们眼里有的,永远只是“利益”二字。

  专家说:他们的存在“利大于弊”,但需要监管,需要设立准入门槛,目前确有囤积居奇现象。

    农民说:他们有些神秘,一到卖粮的时候,他们就来了,收完粮就走;他们使劲压我们的粮价,但从不欠我们钱。

    ……

    “他们”是谁?

    一直以来,在黑龙江省,他们被俗称为“粮贩子”,这一称呼沿用至今。他们的正规职业名称叫“粮食经纪人”。作为粮食流通体系链条的重要一环,人们对“粮贩子”是又爱又恨。

    谁是“粮贩子”

    粮贩子“难堪重任”

    “这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从业人员成分比较复杂,经营方式和方法各有千秋,而且其中不少人是兼职做这行的。对目前我国粮食流通市场而言,他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月28日上午,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某国家储备库主任向《中国经济周刊》阐述其对粮食经纪人的看法。

    近几年,黑龙江省净调出粮食量一直居全国之首,每年通过铁路向省外发运的粮食都在200亿公斤以上,并已发展成为国家五大粮食基地:中央储备粮基地、销区地方储备粮源基地、平衡市场供需的采购基地、优质品牌粮基地和大型龙头企业原料基地。

    据了解,一直以来,黑龙江省都是中央和北京、上海等一些地方的储备粮基地,并随着粮食出省量的增多,发展成为平衡市场供需的粮食采购基地和重要价格砝码之一。而其所产的优质大豆、玉米、大米等也越来越被国人所喜爱。

    上述储备库主任认为,从1978年我国粮食体制改革至今,30年里,市场化的步伐可谓高歌猛进,其中最为抢眼的,是粮食经销格局的变化,职业经纪人的应运而生,是粮食市场化最明显的标志。30年后的今天,粮食已经成为关乎中国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而此时,粮食经纪人的纯商业活动,也越来越变得“难堪重任”。“因为粮食不是普通的商品,而经纪人的经营活动却是纯商业行为,这不免让人担心:目光只盯着‘利益’的粮食经纪人,怎么可以‘操纵’一个国家的吃饭问题?”

    粮贩子在“壮大”

    “东北大米好吃,地球人都知道!东北大米在北京的占有率已经超过了80%,在南方市场同样受青睐。”提起粮食,黑龙江省粮油贸易中心一位姓赵的工作人员语气充满自豪。不少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黑龙江粮食市场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中国粮食价格的神经,而在流通领域中,粮食经纪人的作用举足轻重。

    6月25日,在铁路集中抢运黑龙江粮食会战近两个月后,记者曾连线黑龙江农垦总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方表示,由于今年南方粮食价格高及铁路出台集中发运政策,目前下属建三江农管局所属各农场水稻基本销售完。2007年度,建三江地区水稻国有和民营企业收购约各占一半,但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省外的粮食收购,基本上均是委托当地粮贩子来完成的。种种迹象表明,粮贩子队伍仍然在发展壮大。

    “这种自发形成的粮贩子队伍越来越多,有的在向大的运输物流公司发展。粮贩子手里有大量粮食,粮食经销主动权越来越向他们倾斜。”上述储备库主任说。

    寻找“粮贩子”

    近10天的采访中,记者试图近距离接触“粮食经纪人”。但却发现,这个看似简单的目标,却几乎“难以实现”。

    7月12日, 记者踏上有着“北大仓”美誉的三江平原腹地。车窗外沃野千里,绿油油的庄稼一眼望不到边,一派喜人的景象。

    而面对此情此景,陪同记者的某县领导却高兴不起来。“即使丰收了,大量粮食也会囤积在大粮贩子手中,这些人‘囤积居奇,待价而沽’。而这些是市场行为,人家(粮贩子)是合法经营,我们有理由干预,却没有权力制止。”

    随即,记者向该领导了解“粮食经纪人”的情况。却意外发现,这个群体成分比较复杂。

    该领导称:“原粮所有权流转(粮食买卖流程)大致分四种形式,第一种:农户——运输户——当地粮库或加工厂,运输户大都是平来平走,只挣运费;第二种:农户——粮贸公司——加工厂;第三种:农户——粮贸公司——粮库,在一个或多个粮贸公司(产区与销区)间流转,粮贸公司挣取粮食差价;第四种:农户——粮库——粮贸公司——加工厂,在这一形式中,粮库充当了粮贩子角色。”

    “粮贩子”的分类

    黑龙江省委党校刘瑞华教授一直在关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刘瑞华向记者表示,在原粮所有权流转过程中,运输户、粮贸公司、部分粮库及粮食加工厂均充当了“粮贩子”的角色,大致有这样几种类型:

    运输型——有车辆、装卸队、化验设备和仪器,以赚取运输费用为主。这样的粮贩多是利用了农户急于还贷的心里,帮助农户将粮食变现,收粮高峰过后转作其他运输生意。

    代储型——有仓储条件,以储为主,赚取仓储费用。这样的粮贩利用农户没有仓储条件、信息相对闭塞的弱点,分期分阶段从农民手中购粮,若市场前景好自己也囤积一部分。

    加工型——有加工设备、加工场地,有一定仓储能力,如各个米业加工厂,根据市场行情,可直接买卖原粮。新粮上市抢先加工,卖个好价钱。

    贸易型——以买卖原粮为主,在产区与销区之间贩卖,赚取利润差价。眼下“以库养库”的粮库也已加入其行列。如很多国营农场的粮贸科,成为原粮买卖的大户,他们与销区有长期的客户关系,信息渠道广泛,信誉也有保证。

    7月10日,一知情人带领记者来到黑龙江宝清城北国家粮食储备库附近的一个大院,院门上没有任何企业标识。“这是私人粮食收购点,像这么大规模的收购点宝清县有好几个。”知情人透露。

    记者一行以买粮为由进了大院,偌大的院子里只看见两个人,显得有些冷清。该收购点有两栋库房,一个粮食烘干车间。看门人打开其中一栋库房,记者见到八个仓库个个堆满了粮食。“粮食有,年前院子里都是,前些天卖了,现在粮价涨起来了,库房里的粮食老板现在不一定卖。”看门人说。

    7月12日上午,记者在富锦市见到了相似的情景。在紧邻富锦站货场的一个大院里堆满了成垛的粮食,有些粮食因遭雨淋而发霉,异味扑鼻,几个人正在摊晒粮食。

    “这些粮食是个人收购存放在这儿的,前些天已经拉走不少了。”看门人说。

    而在货场外铁道线附近,同样堆放着大批的粮食,高高耸立的红色粮食烘干塔在低矮的平房衬托下“格外扎眼”。同日下午,记者见到某粮食囤积点主人(该人被知情者指认为“粮食经纪人”),但在陌生人面前,该人矢口否认自己的身份,并快速离开。

    “粮贩子”自述

    就在记者结束采访将要离开黑龙江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记者认识了一个颇具实力的粮食经纪人,他的名字叫李继红(化名)。

    李继红40岁左右,性格豪爽,说话粗声大嗓,典型的东北男人形象。

  “每年新粮上市,我都会亲自到主产区收粮,粮贩子要做大做强,得懂得分析并掌握市场行情,还得有一定关系,在粮食紧俏时能够有渠道拿到粮食,这其中就有很多奥秘。去年,黑龙江垦区大豆刚上市价格1.60多元,从日本2007年末的订单中,我分析大豆肯定会涨价。于是,我从几个农场分期在1.68元/斤、1.80元/斤、1.95元/斤压了一万多吨大豆。果然,到今年2月份,大豆最高涨到近3元/斤,仅卖大豆就赚了个钵满盆溢。”他很有成就感地说。

    同时,他颇有体会地指出,“比起一些小的粮贩子走村串户,收百家粮,挣短途运费和每斤几分钱的粮食差价,我要轻松得多。这么多年收粮、卖粮,我手中有几个大的南方客户,他们知道我的关系及能力,加之咱讲信誉,每年他们都向我要粮,并将粮款直接打给我,这样我的风险可以转嫁出去。”

    “还有就是,如果从农场集中大批量调粮来不及,我就在农村设点,收农民的散粮。收农民的粮也是有学问的,这几年一些地方粮库不敞口收粮了,一些偏远乡镇农民卖粮难,掌握这些信息,你设点或上门收购。一是尽量压等级,二是掌握农民急于变现(急用钱)的心里压价。刚开始入行时,看到农民辛苦一年收那么点粮食,我也动了恻隐之心,但就这个行规,大家都这么做,也就习惯了。”他直言不讳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随后,在李继红的引见下,记者又先后与几个粮食经纪人进行了近距离接触。

    黑龙江绥化人李某,一家饲料加工厂的厂主。除正常生产饲料外,李某每年还根据市场行情贩卖粮食。“看市场行情,随机性很强,若行情不好就不收粮。去年大豆行情好,我收的是大豆,前年我收的是水稻,什么品种好我就收什么。我从去年(2007)10月份坐收大豆,从1.60元/斤一直收到2.00元/斤,共收了970吨,平均成本合到1.85元/斤。今年3月份,我分两次以2.4元/斤和2.5元/斤的价格卖给了当地加工厂和浙江粮商,挣了不少。”他说。

    建三江一带有名的种粮大户于某,自称“现代农民”。2007年他种了1000多亩水稻,每亩水稻净收益近300元,但他自己先不卖粮,而是以高出市场价近1分的价格收取周围农户的水稻。“我种粮的同时还搞期货交易,一直关注期货市场行情。今年初,我收购周围农户水稻1000多吨,通过期货交易挣了30多万,加上现货卖我自己的粮食,我挣了近70万元。”

    随后的采访显得更加耐人寻味,无论粮食部门工作人员还是普通百姓,对“粮贩子”这个话题均心存“芥蒂”,或“讳莫如深”,不愿多说。

   “粮贩子”的功与过

    是“利”,还是“弊”?

    “目前,粮食经纪人队伍在不断壮大,在政府部门作为政绩而津津乐道的同时,一些业内人士和专家对此却充满忧虑。”刘瑞华教授分析说。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面对粮食产销的矛盾、价差的诱惑及对粮食安全的担忧,各界对粮食经纪人的认识褒贬不一。

    “粮贩子的存在就是利大于弊,没有粮贩子哪有现在的粮食市场?现行粮食流通市场的主体恰恰是粮贩子。”绥化市北林区某国家储备库主任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关于“粮贩子囤积居奇”的说法,绥化市财政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表达了不同见解,“在粮食产区,中间环节的粮贩子的存在,对缓解农民卖粮难,加速粮食市场流通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去年新粮上市时粮价走低,很多粮贩子没有收粮,导致大量粮食压在农民手中,政府只好启动托市收购从农民手中收粮。今年年初,由于市场发生变化,粮贩子又加大了粮食收购力度,农民手中的粮食在短时间内便进入流通环节,极大地缓解了南方粮荒,稳定了粮食市场秩序。”

    该负责人对粮贩子囤积粮食的现象表示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处于中间环节,囤积粮食的同时也承担一定风险,他们对市场判断不一定完全准确,2006年就有许多粮食企业积压粮食赔钱了”。

    该负责人还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粮贩子也要分为产区和销区来对待,产区的粮贩子更重要的作用是缓解了农民卖粮难,加速了粮食流通;而销区的粮贩子由于资金雄厚,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加之销区为粮食消费终端,他们往往更“有条件囤积居奇”。

    记者采访中发现,一些业内人士在肯定粮食经纪人积极作用的同时,却不同程度地心存忧虑。

    “数量巨大的粮食经纪人为追求利润而存在,如同超载的羊群,不仅发生所谓‘羊群现象’,形成恶性竞争,更会引起粮食市场价格的过度波动,给国家调控粮食市场带来难度。”一位学界资深人士表示,“从经济学角度说,当行业的利润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时,经纪人的数量必然减少,在欧洲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全国的粮食贸易商也就区区几家,而我国高达100万人,随着农村发展水平的提高,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机制作用下,大粮商的地盘会逐渐扩大,小粮商受到挤压将会退出市场。”

    “粮食经纪人本质上还是商人,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压低农民收购价格,高价卖给粮食承储或加工企业,赚取高额差价。这客观上增多了粮食流通环节,并极易出现粮价上涨的现象。而如果粮食经纪人制度不够规范,那就会在部分地区产生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也就无从谈起。”该人士担忧地说。

   “监管的盲区”

    “根据1995年10月26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的《经纪人管理办法》,要求从事粮食中介的粮食经纪人需申请、取得《粮食经纪人资格》。”黑龙江某市粮食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但实际情况是,在黑龙江,尽管政府加大了对粮食经纪人的监督和管理,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粮贩子既没有收购资格证,又没有在工商等部门办理任何登记,从而形成粮食监管的盲区。”

    该工作人员表示,由于粮食经纪人没有进行系统培训和学习,不能及时了解掌握国家的粮食政策,他们只要能收得进、卖得出,而不按国家粮食收购政策,也不问质量标准,收购时价格能低则低,造成国家的惠农政策执行不到位。同时,由于人员结构复杂,这些人的粮食专业知识普遍缺乏,甚至没有任何检化验设备,无法对粮质进行把关,不能实行优质优价,更有甚者会把有害有毒、霉变粮食混进粮库。

    采访中,一些种粮户向记者反映,“有的粮食经纪人在收购活动中极力压级压价、短斤少两,损害农民和收购企业的利益;有的使用假钞欺骗农民,出现弄虚作假、骗买骗卖现象,诚信度较低。”

    “从严格意义上讲,现在大部分粮食经纪人是‘二道贩子’,直接从事粮食收购,就近销售给收储企业、粮食经营者,赚取粮食差价,造成种粮的不如贩粮的,导致国家为保护农民利益的一系列政策没有落到实处。”一个大豆种植专业户抱怨说。

    对此,刘瑞华教授认为:当务之急是建立具体的粮食经纪人管理制度和准入标准。“必须通过县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培训、考核,内容为国家相关粮食政策、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及从事经济活动所需的知识、技能等。合格后,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核准后发给《粮食经纪人资格证书》。”

    刘瑞华认为,要明确粮食经纪人的市场中介性质,明确粮食经纪人与国家粮食经营者之间的关系,规范粮食经纪人行为,建立健全粮食经纪人长效管理机制,把粮食经纪人纳入粮食行政监管对象,确保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全社会粮食监管全覆盖,杜绝监管盲区,更好地发挥粮食经纪人在粮食收购市场中的作用。

    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刻不容缓”

    近来,世界范围内主要粮食品种价格一路飙升,据世界银行4月9日发表的研究报告,在过去3年里,全球小麦价格上涨幅度高达181%,食品价格总体上涨83%。种种迹象表明已经出现了世界性粮食供应偏紧,粮食安全在全球聚焦。

    全球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威胁来自世界市场范围内供求机制作用的凸显。供给和需求是市场上对立的两股力量,共同作用于市场。一方面,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全球粮食总产量因严重自然灾害而降低;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世界人口增加,各国 GDP增长和居民收入提高,全球粮食消费量在增加。

    据世界银行的报告,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国家的粮食消费从2005年到2006年增长了17%,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粮食消费增长了25%左右。供求不平衡导致了粮食短缺,增大了世界粮食市场的压力。

    而燃料乙醇的异军突起消耗大量粮食资源,必然导致粮食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促使世界市场粮食供应紧张;同样,利用菜籽油、大豆油等作原料生产和消费生物柴油,也会导致植物油料供应紧张。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全球粮食储备量下降。据粮农组织估计,目前,全球粮食储备已降至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给世界粮食安全笼罩上阴影。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存在缺陷

    200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200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我国进行了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理顺粮食流通的运行机制,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但2004年《意见》中第24条关于粮食安全的保障措施是笼统的,仅限于在土地管理层面上,对不同区域、不同利益主体、不同宏观环境变化缺少制度安排,实践中“计划主渠道”向“市场主渠道”转变时,国家利益与地方企业利益产生冲突,地方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难以保障粮食安全目标。如地方粮食企业压低收购价格,农民利益难以保障,影响种粮积极性,更有甚者部分企业违规操作,出现国家粮库亏库现象,直接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但是对违规者的处置缺少相关法律依据。

    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建立粮食安全预警机制和保障系统是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体系的重要内容。生产环节、流通环节政策要对称,产区、销区政策要对称,政府、企业信息要对称,而目前上述内容在宏观层面缺少规范。

    尽快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保障粮食安全,应准确定位粮食安全保障目标,目标体系要涵盖粮食自给率、播种面积、国库存粮数量、风险评估等指标。

    事实上,促进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必须尽快建立农民种粮基本收益保障机制,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不降低,底线是种粮不亏本。应调动各方力量,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的作用,避免农民卖粮食难、粮食价格偏低导致农民生产亏损,进而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今年国家启动了最低收购政策,水稻收购中的托市举措让农民安心,但是收购中间的政策调整让农民闹心,要维持政策的稳定性。

    地方粮食企业承担着国粮散储任务,尤其是地方中储粮大户,应定期给修缮基础设施,确保储粮的安全性;同时设立国储库定期核查制度,监督库存的数量质量,对擅自销售陈化粮、挪用销售款、套取补贴等违规、违法等问题给予严肃处理,确保国有资产安全。

    此外,应加紧设立粮食安全保障系统的监督机制,如保卫粮价、保障耕地面积、扶植大型粮食企业、完善市场交易方式等。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