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稻谷 » 正文

农村问题专家陆学艺称打压粮价得不偿失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07-25  
     政府打压粮价,国内粮价大大低于国际,农民种粮收益锐减,没有积极性,长期会危及中国的粮食供应

    农村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陆学艺认为,近年来政府一直打压粮价,国内粮价大大低于国际市场,农民种粮收益锐减,种粮没有积极性,长期看会危及中国的粮食供应。

    陆学艺用“近期前景堪忧”来概括中国当前的粮食供应形势。他表示,解决粮食供应“还是要靠市场经济的办法”。长期看,政府应放开对粮价的控制,不必打压粮价,甚至可择机提高粮食价格,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陆学艺是在2008年4月29日召开的“2008年《农村经济绿皮书》暨农村经济发展研讨会”提出上述观点的。

    陆学艺表示,他最近在四川、浙江等地作农村调查,发现近年来,化肥、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涨价,导致农民种粮效益锐减。目前农民种粮食,每年每亩的收入只有500元左右,但如果是种苹果、种葡萄,每亩则可达5000元。由于比较效益下滑,加上最近政府严控粮食出口,农民不能从粮食出口中获得好处,必然损伤种粮积极性。

    “这几年中国粮价是偏低的,农民种粮食是吃亏的。”陆学艺如此判断。

    针对目前国内粮价,陆学艺认为,近年来,由于政府担心通货膨胀,担心城市粮食供应紧张,尽管种粮成本急剧提高,但一直压着粮价,包括限制涨价,紧缩出口,造成粮食问题“相当严峻”。

    中国粮食已连续四年增产,但2007年粮食总产尚未达到1996年的水平。中国粮食总产量最多的是1998年,达到10246亿斤。“十年过去了,中国人口增加了近一个亿,特别是城市人口增加两个亿,而且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粮食需求逐年增加。如果说,十年前是丰年有余,那么目前粮食供应已有缺口。”陆学艺认为。

    对此,陆学艺认为,中央政府未来可考虑通过较大幅度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种粮收益,刺激农民的积极性。从整个形势看,目前已经到了对粮食进行调控的时候。但调控的办法不是限制粮价,而是用市场经济的办法。中央政府可考虑在适当时机较大幅度地提高粮食价格,比如20%或30%。从历史数据看,1978年后,数次全国性的粮食增产都是靠涨价,这是市场规律使然,至今依然有效。

    据《财经》记者了解,中国政府近期已新增投资约300亿元用于支持国内粮食生产,但陆学艺认为,这些政策的成效仍有待观察。

    陆学艺认为,中国政府担心粮食涨价,主要是担心增加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加剧通货膨胀。实际上,粮价上涨只是通货膨胀的结果,而非原因。而且粮价上涨主要影响城市低收入群体,可通过补贴政策解决,而不必整体上打压粮价。因为打压粮价会直接抑制农民种粮积极性,其代价可能更大。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