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稻谷 » 正文

影响粮价的“非农因素”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07-24  
     热钱对中国农业的投资兴趣高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这不仅在于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购买力强;还有针对中国农业保护制度长期以来缺乏系统性安排的“漏洞”

    粮食市场似乎“风雨欲来”

    我国夏粮今年获得丰收,但并没有因此阻止粮食价格可能会步步上涨的传言。

    这种传言更多的来自于国际市场,有多种错综复杂的信息交织在一起。

    《瞭望》新闻周刊在近期调研中梳理的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全球粮食供求情况并未发生大的变动,基本处于正常态势,影响粮食价格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也就是说,从供与求的关系来看,粮食价格不应该出现大幅度的波动。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总经理乔林选指出,到今年3月底,国际粮食库存为4.05亿吨,全年消费为21亿吨,库存占消费总量的19.8%。国际粮农组织对国际粮食库存有个安全线指标,即库存占消费总量的17%~18%以上,即为安全水平,目前这个比例仍高于安全线水平,因此大可不必过于恐慌。

    乔林选说:“美国最大券商美林证券发布报告称,小麦、稻米及玉米等谷物的全球库存只够满足60天的需求。听起来仿佛粮食告急,实际上也是正常状态,也是在17%~18%安全线内。实际上,全球每个季度都有新粮上市。”

    但另一方面,受美国次贷危机等影响,以股票、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在全球范围内都在快速下跌,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国家,资产价格更是出现暴跌。因为股票与房地产市场的下跌,全球范围内规模巨大的热钱把投机重点转移到石油和粮食上来,从而导致石油和粮食这两项影响着人类衣食住行的商品价格不断上涨,使全球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危险。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所副研究员梁建武说,目前世界粮食产量还是比较平稳的,所谓粮食危机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恐慌,“价位被炒作上去了,并不是缺粮,不像上世纪70年代末的粮食危机是粮食供应跟不上”。

    多位受访专家分析,今年国际粮食问题被炒得这么热,里面有很多“非农因素”。特别是欧美国家和一些国际大企业,以生物能源等工业手段造成人为供应紧张,再通过金融工具和媒体工具加以炒作,实现其政治经济利益目的。

    对于粮价的过度上涨,受访专家指出,近两三年来“粮食金融化”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认为,此次国际粮价上涨是投机需求,是流动性过剩和金融危机转移风险的需要,粮食成为被炒作的对象。

    乔林选也指出,媒体炒作的因素与人们的心理因素会呈现放大效应,人们心理越紧张,粮食价格越高,价格越高,心理越紧张。而一些粮食主产国不但不投放粮食,反而大量囤积,造成恶性循环,使国际粮价越推越高。

    国际热钱窥伺中国粮市

    近年来,由于人民币升值,国际热钱大量进入我国进行投机,在楼市、股市中“兴风作浪”,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不稳定因素。

    随着我国楼市、股市的低迷,加上我国对热钱采取了一定防范措施,热钱目前处于暂时的安静期。受访专家分析,现在的热钱很大一部分存在于商业银行,一方面稳享银行加息带来的收益,同时伺机进入新的投机领域。

    热钱总是在寻找价值被低估的领域,当他们感到某种商品价值有巨大上升空间时,就会在低点进入。并通过各种操控手段将价格抬高,从中获取暴利,并在价格回落着及时逃出,把包袱和损失留给别人。

    大宗产品也是热钱的偏爱,石油、铁矿石、贵金属等都曾被热钱炒作。在我国,这些大宗产品的价格已经在高位,炒作的空间很小,而目前价格仍处低位的大宗产品就是粮食。

    去年以来,国际粮价暴涨,而中国因为有充足的库存,并切断了与国际市场的通道,而保持稳定。与国际高企的粮价相比,中国粮食已形成了一个价格洼地。正是这种洼地,让国际投机资本看到了机会。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粮食生产量最大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热钱追逐的对象。多位受访专家担心,资本从不看好投资前景的楼市与股市退出后,下一个进入领域就是粮食,如果大量的资本进入,粮食价格很快就会失控。

    热钱对中国农业的投资兴趣高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还不仅在于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购买力强;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的保护制度缺乏系统性考虑,热钱最好作局,这也是它们蜂拥而至的重要前提。

    目前,一些跨国企业开始在中国布局,他们在我国一些粮食主产区建立购销网络,建立粮食加工企业,而且他们的行动非常低调,从来不大作宣传。有专家直言:热钱从中国看到机遇,而对我们而言却是危机。

    受访专家提醒本刊记者,要特别警惕的是国际资本直接或者间接对中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的控制。目前我国最大的93家大豆压榨(炼油)厂中,60%都已经被外资控制,此外,现行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规定“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储备为辅”,在该体制下,个体经营户只要具备相应资格就可以买粮卖粮,而且只有买卖的下限,没有上限,如果热钱收购一大批具有采购资格的公司,就可以合法地大举买卖粮食。

    跨国粮商一旦掌握大量粮源,掌握了我们的粮食加工流通关键环节,他们就能够掌控粮价,就会打破目前稳定的国内粮价格局。而粮价一旦被他们抬高,他们一方面可以从自己掌握的粮源中获利,同时还可与期货市场相配合,获取更大利益。

    这对我国来讲,则意味着粮价防线的失守,会影响到我国的整个宏观调控目标实现,并可能对国内社会稳定带来影响。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在我国大豆产业及植物油市场上,我们已有很深刻的教训。跨国企业垄断大豆进口权,并掌控了我国大部分植物油压榨企业,在去年的植物油价格暴涨中,他们获利巨大,却给我国价格调控造成巨大被动。

    粮食已成为西方国家政治武器

    与国际热钱在粮市兴风作浪相对应,一些西方国家正在将粮食变成他们手里的重要政治武器,国际粮食价格正被一些西方国家所操纵。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周立指出,当前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已形成一种新的政治理念:粮价比油价对政治稳定更重要。粮食正成为美国的赚钱机器和政治武器。

    他介绍说,美国一位政客曾直言不讳地说“粮食是一件武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份报告说,第三世界国家缺粮使美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种力量,华盛顿对广大的缺粮者实际上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美欧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囤积居奇者,而目前他们掌握的粮食正成为继能源后地缘政治中新的王牌。美国和欧盟将成为“赢家”。它们终将使石油输出国组织中那些不听命于它们的国家屈从,因为粮食恰恰是这些石油大国的软肋。

    多位受访专家分析,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美欧等国对世界的霸权有所削弱。特别是对石油生产国的控制能力削弱,在当前形势下,欧美国家正试图通过粮食的垄断,实现新的霸权。也有可能使全球权力平衡出现急剧变化。

    制造全球粮食紧张有利于欧美国家政治经济利益。江涌认为,美国等国家发展生物燃料是推动粮价上涨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美国打着环保的旗号,大力发展生物能源。到2010年时,30%的粮食收成都将用来生产生物燃料,但美国依旧拥有足够的粮食盈余。

    周立分析,发展生物能源对美国能源贡献微小,但对粮价拉动却收效巨大。美国通过玉米提炼出的乙醇量能为其节省的汽油不到当年存储量的1%,却让全球粮价上涨了近四成。因而,尽管世界粮食趋紧,美国仍坚持大力发展生物能源,以求进一步制造粮食紧张。根据美国最新的《能源法案》,到2022年美国的生物能源使用量将达到360亿加仑。

    有专家强调,在此次粮价上涨中,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粮食危机,甚至引发动乱。这也与西方国家的对外政策有重要关系,另一个角度解读,也是西方国家“粮食武器”使用的结果。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的巨额农业补贴严重扭曲了贸易,人为压低了国际农产品价格,致使发展中国家的中小粮食生产者和农民不得不放弃农业生产,转而生产其他经济作物,致使许多中小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自给能力严重削弱。

    周立指出,近些年,一些发展中国家被纳入美国的食物体系,沦为美国食物帝国的俘虏,导致本国自给自足的食品体系瓦解。亚洲金融危机后,东南亚国家反思的结果就是更重视工业,同时削减了对农业的支持,农业总的生产率和产出水平一直保持下降状态。近两年大米主要出口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的农业占GDP总量下降到很低水平,农业发展不受重视而长期停滞不前。

    菲律宾自然条件优越,境内还设有著名的国际水稻研究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仍是稻米出口国。但自上世纪70年代起即转向发展高价的外销型经济作物,逐渐放任了本国的粮食生产,粮食生产部门在未经土改的情况下,道路建设、农机、水利、作物改良、研发、推广等方面严重落后,生产力仅以每年1%左右的幅度上升,1996到2000年间的增长幅度甚至低于1%。随后又在WTO框架下开放市场,进一步打击了农业部门的生产力。

    不仅如此,美国等国家一方面制造策划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危机,同时,还利用其宣传工具,将世界粮食短缺责任引向发展中国家,以引开人们的视线。他们称粮价上涨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消费大量增长,特别是美国媒体还指责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该对全球粮荒负责,而它们对欧美国家发展生物能源带来的粮价上涨却轻描淡写。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