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稻谷 » 正文

国际粮价牟利者 或明或暗的获利者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04-16  
     “我从出生起就没看到过泰国大米如此疯狂的行情。”4月上旬,PunnathasSupamongkol对本报记者说,语气激动。

    Supamongkol今年28岁,经济学专业毕业,在曼谷一家叫泰国农业协会(ThaiAgricultureAssociation)的经纪人公司上班,他的工作是向在泰国农业期货交易所的顾客提供顾问。

    “大米涨价对我是好消息。我的爸爸妈妈和堂弟都是米农,现在大米可以卖个好价钱。我的顾客是农业期货交易所的买卖人,也能够从大米交易中赚到很多的钱,我的佣金自然也少不了。”

    泰国是全球最大的食用米出口国,年产量1900万吨,内外销比例接近对半。在3月27日之前,作为全球大米价格基准的泰国大米每吨价格还是580美元。然而,在这天,泰国大米猛涨到了每吨760美元,涨幅超过了30%,达到了20年来的最高点。

    当短缺遇上囤积

    东南亚地区是主要的大米出口国,其中,泰国每年出口约1000万吨,印度和越南每年出口约500万吨。

    印度在出口大米的同时,也进口小麦。平时,大米的价格约是小麦的1.5倍。但是,今年,印度大米和小麦价格倒挂,导致印度大米出口锐减。从去年9月份,印度暂停大米出口,累计至今约减少大米出口250万吨。

    按中粮大米业务部总经理杨红的说法,由于中国严格控制出口,越南方面的出口数量也一定,因此,印度方面减少的量都转向了泰国。泰国水稻一年3季,今年多出250万吨,当季库存就消耗完了。今年泰国2月库存又大幅下降,从而导致泰国大米价格上涨。

    在泰国大米上涨之后,很多农民开始囤积大米。正是这种供求关系的紧张,加上人民恐慌造成的国际大米价格疯涨。

    “这种情况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好多农民再贵也不卖。”杨红描述道。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Patum Rice Mill andGranary公司出口部经理PimonratChitpavanaskul表示,很多出口商在农民和买家间迷失了。农民想要卖个好价钱,因为燃料的费用抬高了,大米耕种的投入随之提高。买家希望能买多少就买多少,但是大米短缺,所以,大米的价格就很高。

    据泰国当地媒体《民族报》4月10日报道,泰国内贸部负责人Yangyong发“狠话”了,在400多家出口商中,有80到100家在利用库存投机,但这不会影响国内大米贸易。

    泰国商务部表示,该国大米储备接近464万吨。其中,210万吨属于国家战略储备。出口商手里约83万吨,碾米厂有163万吨,零售和交易市场上流通7万多吨。

    以往,泰国的定期报告大米仓储的措施成效不大,只能暂时缓解大米出口。很多出口商为了谋取更多的利润,更愿意选择出口大米。

    大米出口商泰华(音译)公司总经理PhongchaiSethiwan则说,因为米价一直在上涨,一些国外买家推迟泰国大米的订单。尽管如此,订单还是源源不绝。

    “世界性的短缺造成了大米的供求危机,因此,原材料在涨,而我们还是在按照订单供货。”PimonratChitpavanaskul也表示。

    对于大米交易商,这可是十年不遇的好行情。

    4月8日,作为泰国两家上市大米交易和出口商之一,Patum Rice Mill andGranary首席执行官RutSubniran称,尽管销售额将下降10%,由于泰米涨价,公司的利润预计将上涨超过50%。但是利润增长将超过50%。公司去年销售收入达20亿铢(约6300万美元),净利润约1亿5千万铢(约475万美元)。出口收入占了公司收入的20%。

    “第一季度的销售同比增长70%,这是在十年中的最好的时期。”

    大米与小麦的中国优势

    杨红认为,虽然目前国际米价快速飙升,但我国大米供求基本平衡。国内大米市场是个相对独立的市场,中国的大米进出口量相对于产量而言极其微弱。

    她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出口大米在100万吨左右,而我国大米年产量一般稳定在1.8亿吨。

    我国出口的大米主要有三大类,第一,2000年以后,东北地区在满足当地大米需求后,部分盈余的大米;第二,2002年,南方地区丰收,尤其是早稻供给大于需求,中粮将加工粮转化为食用粮用以出口;第三,储备粮轮换时,部分用以出口。

    中国一直有出口储备粮的历史。大米是所有粮食品种中,唯一50年来从未间断出口的。

    与大米相似,国内小麦的价格也还相对平稳。

    2007年,随着一系列类似的消息,国际小麦价格大幅上涨。美国小麦期货价格,从年初4美元/蒲式耳上涨到年末的8美元/蒲式耳,涨幅超过100%。

    郑州期货的小麦价格从年初1500-1600元/吨上涨到2000-2100元/吨,涨幅仅为30%。

    不仅如此,郑州强麦指数在11月达到最高点——2163元/吨后便开始了震荡下跌行情。4月10日,中粮期货分析师柴宁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小麦的期货价格还会持续阴跌走势。

    此前,有业内专家担心,虽然目前国内小麦价格平稳,但在国际粮食短缺的大背景下会不会再现2006年的储粮性短缺。

    据了解,2006年,国家战略性粮食储备主体全面控制市场粮源,收购了全国40%的小麦,导致粮价上涨。当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崔晓黎认为,此次粮价上涨,问题出在流通环节,主要原因可能是中储粮公司“托市”收购太多,投放市场又不及时。

    对此,柴宁表示:小麦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连通性并不强,国内小麦近几年都是丰收,价格波动应该不大。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自从2004/2005年度我国小麦停止了下滑的趋势,出现恢复性的增长,2007年是我国连续第四年增产,在全球产量普遍下跌的情况下,我国本年度的总产达到1.04亿吨,较上一年度的9745万吨增加702万吨,增幅达到7.2%。

    与此同时,我国小麦消费却呈刚性趋跌状态,尽管小麦消费量多年来处于比较稳定的水平,但从2001年开始逐年下降。

    “储粮性危机根本不会出现。”联合证券分析师刘树坤分析说。他认为,这是国内小麦的供需决定的。至于储粮性短缺短期可能出现,但长期而言,政府肯定会调整。

    按照柴宁的分析,小麦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性物资,涉及国家安全问题,除了产销决定的因素外,更应当注意政府那只“看得见的手”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中的巨大作用。

    为了稳定国内价格,国家财政部在去年底取消了小麦及其制品的出口退税,并分别对小麦及其制品征收20%和25%的出口暂定关税。不仅如此,今年1月,商务部宣布对小麦等粮食制粉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没有许可证的产品,一律不得出口。

    大豆的价格传导链

    然而,国内大米、小麦的价格平稳,并不能让人松一口气。

    今年“两会”期间,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曾公开表示,中国的粮食问题有其特殊性,其核心影响要素则是大豆。一方面,中国小麦、大米等粮食供应基本充足,只有大豆供应严重不足,70%需要依靠进口;另一方面,中国一直没有把大豆作为粮食,而是作为油料作物看待。

    他认为,最新一轮世界食品价格上涨,与中国大豆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有关。过去十年来,中国的大豆消费增长了十倍,现在每年需要进口约3000万吨,折合约2000万亩耕地。

    “这意味着中国大豆增量需求将很难通过自身增产解决,而必然和全球市场联系在一起。只要大豆价格和全球价格联动,其他粮食价格很难独善其身。”

    事实上,国内外大豆价格的联动,已经不可阻挡地来临。

    “我们现在是赔本做。”山东冀源有机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的一位人士谈到目前生产的大豆油时,顿时长吁短叹,“原料的价格涨了一倍,豆油的销售价却根本没涨到这么多,肯定亏啊!”于是,冀源在今年的一个对策便是减产——生产量减少30%。

    相比于中小压榨企业,中粮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则向记者明确表示,压榨生产正全负荷进行中。但因为公司的小包装油被纳入了临时价格干预范围,价格一直未作调整,导致小包装豆油价格倒挂。

    让这些压榨企业日子难过的便是一颗小小的大豆。

    冀源压榨所需的原料大豆,均从黑龙江采购。现在的情况是,黑龙江的大豆不光数量少,农民还“惜卖”。

    “只能出高价去买。”冀源公司人士说。短短一年,大豆的价格已经由每公斤2.4元左右,涨到了4.8元,甚至5元。

    黑龙江是国内最大的大豆生产省,占据了国内45%左右的大豆产量。然而,由于去年种植面积的减少以及干旱的原因,黑龙江大豆遭遇大幅减产。根据中国大豆网的统计,2007年黑龙江大豆产量为577万吨,而在前一年,这个数据为805万吨。

    “惜卖”与“高价”,除了产量的限制外,另一个脱不了干系的便是在距离黑龙江并不遥远的辽宁大连商品交易所大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进入2008年一季度,这里的大豆期货合约一度连续涨停,最高至每吨5500元,尽管价格随后一路震荡,但目前仍维持在每吨4000多元的位置。而12个月之前,大豆价格尚只有3100元/吨。

    而在大连期货市场的背后,还站着更为强大的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世界大豆的价格均源出于此,中国也不例外。而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已成为这里最大的买家。

    “每年中国要进口3000多万吨的大豆,可以说,我国大豆的进口直接影响到CBOT的涨跌。”中粮期货农产品分析师崔伟杰指出。

    于是,与国内其它农产品不同,依赖进口的大豆价格绝对可以号称最“与国际接轨”,而这样一条价格传导机制已经成为共识:大连期货市场直接看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国内的大豆现货价格看大连期货。

    而对于CBOT来说,来自美国农业部(USDA)的报告则是他们的“晴雨表”,它所公布的作物面积和库存预测被公认是全年最重要的报告之一。

    去年6月底,USDA数据就显示,美国大豆种植面积为6408万英亩,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今年4月9日,USDA公布最新的世界农产品供求预测月度报告。报告称,2007/08年度美国大豆期末库存数据上调了2000万蒲式耳,为1.6亿蒲式耳,这仍远远低于2006/07年度创纪录的水平。

    “美国农业部的报告显示出目前大豆处于供小于求的状态,这是大豆价格上涨的基本原因。”中国大豆网总经理刘兆福对记者表示。

    “生物能源”的推动力

    “供求关系的变化,还来自于生物能源热引发的需求大幅增加。”崔伟杰指出。市场的一种观点甚至认为,引发大豆涨价的“始作俑者”是原油价格的高企。

    就美国而言,当前美国投产及在建的生物柴油产能高达1093万吨/年,按其中80%以豆油为原料粗略测算,如果全部开工生产,需要豆油的数量达到美国豆油产量的90%左右。

    去年8月,路易达孚公司即宣布在美国印地安纳州建设一家大豆生物柴油厂,这也将是全球最大的综合大豆-生物柴油厂。该厂建成后,每年有望生产约8800万加仑生物燃料。在路易达孚看来,这家大豆-生物柴油厂是公司未来的战略中心。

    与大豆一起加入到这场生物能源热中的还有玉米:2005年时的价格还是每蒲式耳2美元,到了2008年4月,这一价格已突破6美元。

    而当越来越多玉米的“身份”由食物原料转换为能源生产原料时,其价格上行的力量已难以抑制。

    2007年12月,美国《新能源法案》出台,其中明确要求增加生产以玉米为基础的燃料乙醇和其他生物燃料,以对付全球变暖,并减少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新能源法》还提出了一个具体的目标:到2022年时,生产360亿加仑的可再生燃料,其中包括150加仑以玉米为原料的乙醇,约一倍于现有产能。

    而按照杜邦分析师的预测,到2020年全球生物燃料需求将达到1000亿加仑。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玉米。但玉米的供给却并不让人放心,至少今年是这样。

    根据公开资料,美国农业部预计,农民今年将种植玉米的面积只有8600万英亩,比去年下降了8%。同时,美国部分玉米种植带出现的寒冷、潮湿的天气可能会迫使农民推迟春季播种,这将进一步影响玉米供给。

    在4月份的报告中,美国农业部预估2007/2008年度美国玉米期末库存为12.83亿蒲式耳,低于3月份报告的14.38亿蒲式耳,也低于市场此前平均预测的13.03亿蒲式耳。

    美国农场局联合会高级经济师特里弗兰茨尔表示,由于玉米是燃料乙醇主要的生产原料,在去年美国130亿蒲式耳玉米的产量中,有20%被用作燃料乙醇的生产,预计这一比例在2009年将达到30%。

    将这些因素综合考虑起来,无论是大豆还是玉米价格的高企已经没有多少疑问。但新的疑问是,此次涨价能持续多久?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认为,只要生物能源产业继续发展,农产品价格就不会回到原位,玉米价格也就依然会保持高位。

    这并非玉米价格头一次大幅上涨。虽然过去的100多年来,国际粮食价格呈现出总体的下滑趋势,可是因为突发因素导致的上涨也曾经出现过。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中叶,玉米等农产品价格也曾经历过两次大幅上涨,但持续时间并不长。

    黄季焜认为此次涨价与前两次涨价并不相同。“第一次是由于产油国社会动荡、战争和全球能源危机引起的,第二次则是因为世界农产品价格出现下降。但此次却是由于生物能源产业给农产品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在黄季焜眼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价格的上升,带来了化肥、农药、电力价格的上升,从而带来了农作物生产成本的上升。这部分因素对于玉米等农作物价格上涨要负40%的责任。

    “同时,燃料乙醇等生物能源产业增长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也要负40%的责任。”黄季焜说。

    炒作——不能忽视的力量

    然而,这样的原因,也不足以支撑起大豆和玉米倍增的身价。这里面,还有一股谁也不能忽视的凶猛的力量——“炒”。

    早在两年前,美国罗奇农业营销公司总裁约翰·罗奇就曾撰文指出,传统上看,美国大豆市场受到中国需求、大豆产区天气以及南美产量规模等因素的极大影响,而在2006年,指数基金也开始对大豆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更多热钱通过指数基金快速涌入农产品商品市场希望借此保值。

    据麦格理银行最新的报告估计,2008年初以来,指数基金将多达300亿美元的资金配置到商品市场中(估计区间为200亿~300亿美元)。该机构预计,目前商品指数基金在商品市场中的投资总规模也由去年底的1400多亿美元增加至1700亿美元。分散化投资以及对冲日益增长的通货膨胀忧虑成为这些资金投资于商品市场的主要原因。

    而据估计,今年底,商品指数基金在商品市场的投资规模有望达到1900亿美元,而在5年前,商品指数基金的投资规模还不到300亿美元。

    以大豆为例,在投机需求下,许多因素都可以构成炒作大豆的“题材”,如生产国面积减少、天气干旱、玉米大豆能源属性都被相当程度放大,同时,目前“生物柴油”的概念更成为基金们哄抬价格的利器。

    “生物能源的概念下,豆油、玉米都出现了连续的单边上涨。”崔伟杰称。

    据美国商品交易管理委员会(CFTC)公布的一期指数基金持仓报告显示,截至2月5日的一周内,指数基金全面增持农产品净多单,而玉米和大豆增加的数量最多。指数基金增加了1.32万手CBOT玉米期货期权净多单,至39.6万手;增持了7409手CBOT大豆期货期权净多单,至19.1万手。而指数基金在玉米市场的净多单持有量占该市场总持仓量的比例到达20.7%,在大豆市场的比例则高达23.8%。经过当周的增持,指数基金所持大豆、玉米净多单均创CFTC于2007年初开始公布指数基金持仓状况以来的新高。

    而最新一期的CFTC报告显示,在截至4月1日的当周,受到美国农业部(USDA)种植意向报告影响,虽然基金减持了大豆多单,但豆油、豆粕净多单均出现了大幅增持,并增持了玉米期货多单。不过,基金在大豆期货上仍然维持净多单状态。

     或明或暗的获利者

    尽管泰国大米行情火爆,但是,农民不是最大的受益者。

    Suwan72岁了,他在泰国媒体上呼吁,上涨的米价并没有给他带来相应的回报,因为生产成本同样增加了一倍,很多同他一样的农民还同以前一样贫困。

    每吨进口的混合化肥价格甚至涨到了2万铢(632美元),几年前只有5000多铢(158美元)。其他的农作物价格也在上涨,带动水稻生产的成本上涨了100%。

    43岁的农民PimjaiChansamut说,偏远地区的人没有从大米涨价中受益,尽管政府保证的价格是6509铢(205美元)。他们不得不以每吨5500铢(174美元)的价格卖掉稻田。只是因为他们要还债,所以不得不尽快卖掉稻米,以便偿还债务,为下一期的耕种购买化肥和种子。

    Supamongkol颇为他的堂弟鸣不平。

    他对本报记者表示,从大米涨价中赚钱最多的是中间商和出口商。他们在收购的时候会尽量压低价钱。

    “我从没有见到过一个农民可以靠种地致富的,种地的行当是泰国最贫困的职业。”

    “去年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四大粮商获利非常丰厚。”一位期货界人士指出,“私下里,都认为他们有操纵价格的嫌疑。”

    四大粮商是指ADM(ArcherDaniels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达孚(LouisDreyfus),简称“ABCD”,他们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在国际粮食市场的地位举足轻重。

    以大豆而言,全球主要大豆产区为美国、巴西和阿根廷。2000年以来,以美国为主的跨国粮食贸易商以资金及规模上的优势迅速向南美大豆生产国进行渗透。他们与南美的农场主进行着一种古老的贸易形式——物物交换:为了获得维持生产所需的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南美的农场主不得不依赖于美国的资本,以土地抵押和向他们低价出售大豆等方式进行偿还。

    与此同时,跨国粮商还在南美等国大力兴建仓储、物流、港口等基础设施,以巩固对当地大豆资源的控制,南美大豆约八成以上是通过美国粮贸商出售的。

    另一方面,四大粮商开始在中国收购和建立压榨厂,并要求他们从自己手中进货。目前,四大粮商控制了我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

    有数据显示,2007年5月-11月,嘉吉集团的净收益同比增长了61%。邦吉在前9个月的净收入增长高达107%。

    “价格上涨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我们从来不去看大豆价格是否涨跌,我们只关心压榨利润。”尽管来自其中一家公司的中国区工作人员并不认可上述说法,但这种回答能看出跨国粮商不同于中国企业的一种优势心理。

    以这家粮商而言,每年进口中国的大豆为400万吨,占中国全部进口量的13%以上,其中一部分就是从自己的产地收购。进口中国的大豆90%以上用于他们在国内的压榨企业。如此推算,他们的收购价格将肯定低于其他企业,而压榨油销售价格则随行就市。

    不过,让这家公司头疼的不是大豆价格,而是运费价格的上涨:“去年我们在运费上损失惨重。”

    “其实,国内很多企业,特别是占据了国内压榨产量50%以上的中粮和益海,都比我们赚的多。”在哀声一片的压榨企业里,该人士的这一说法可谓“异类”。他指出,国内压榨企业很多是通过套保锁定利润与成本,而自己公司则是锁定价格而非利润。两者的差别是,后者风险较小,但在“单边市”情况下,前者远远比后者赚钱。而去年,正是“单边市”。

    据他透露,国内知名黑龙江三九油脂公司,去年正是在大豆与豆类产品上两头做多,最后获利丰厚。

    在黄季焜看来,玉米价格上涨,受益的不仅是农民,还有美国政府。

    黄季焜认为,对于美国而言,粮食安全问题并不是问题,能源安全才是问题。

    “农产品价格高在某种程度上是件好事情。此前美国政府在农产品价格处于低位时需要给予农民补贴,但现在这部分补贴的负担减轻了。虽然那些新兴的生物燃料企业需要补贴,但从现实来看,美国为保障海外油源所付出的经济成本和政治成本,却远远超过这些补贴。”黄季焜说。

     杜邦插曲

    从1996年开始,国际粮食价格持续了100多年的总体下降趋势被终结,转而掉头向上。

    这一年,正是生物能源进入大规模商业化阶段的年份。

    1996年同样和杜邦联系在一起,那一年是杜邦开始业务转型前的最后一年——一条生物化学产业链即将现出雏形,而玉米,正是这条产业链的上游原料。

    这次转型在杜邦公司历史上已经是第三次。在化学品与颜料、药品、特种聚合物、纤维和聚酯等依赖石油的业务被相继卖出的同时,一个名为“农业与营养”的新业务平台随着杜邦先后购入先锋种业、舒莱等公司而被打造成型。

    财务数据可以证明杜邦的这次转型已经获得初步成功。一个最新的例证是,虽然由于次贷危机的深远影响,美国股市尚未真正恢复,但杜邦的股价却依然接近50美元,和一年前基本持平。

    杜邦集团负责投资者关系的副总裁卡尔·卢卡奇表示,几乎所有的在销新产品都或多或少得益于生物化工技术。

    事实上,从农业投入(种子研究),到农业生产,到生物化工过程,到生物燃料和生物化学品,杜邦在生物产业链上布局深远。

    在生物化工方面,杜邦从2000年开始与全球领先的可再生材料生产商塔特莱尔在研发上展开合作,并在4年后成立合资公司杜邦泰特利尔生物产品公司,共同生产生物丙二醇等生物化工原料。该合资工厂目前已经投产。

    在生物能源方面,杜邦与BP合作,不仅与英国糖业公司建立了燃料乙醇生产基地,并利用BP在全球范围内的零售渠道来推广燃料乙醇的使用。

    杜邦只是蓬勃发展的生物燃料产业中的一家代表公司。根据美国可再生燃料协会统计,美国现有147个燃料乙醇厂,年生产能力达到85亿加仑。还有61个乙醇燃料厂正在计划兴建或扩建,这将增加约51亿加仑的年产能。

    但是,这条新产业链特别是生物燃料这一环节的逐渐成熟,不可避免的提高了对原料(主要是玉米)的需求量。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