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农产品价格大幅飙升的同时,中国粮食价格除大豆及相关制品靠进口未能幸免之外,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可以说是独善其身。其中的原因无非有以下三点:其一,在全球遭受灾害性天气的同时,唯独中国这个粮食产销大国经历了从2004年到2007年连续四年的风调雨顺,粮食产量基本稳定或略增。其二,政府充分认识到了粮食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连续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全部是针对农业生产。包括取消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实行保护价收购等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对粮食生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三,国家粮食库存充裕,国家对粮食价格具有很强的调控能力。从去年下半年政府加大市场粮食投放量以打压粮价以来,在年前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连续出台了五项调控措施,分别是:降低粮食进口关税;取消粮食出口退税;征收粮食出口关税;实行粮食出口配额制;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价格管制。
目前,中国的粮食价格是全世界最低的,国际市场小麦和大米的价格是中国的2到3倍。玉米价格也远高于中国玉米价格。这和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当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朱镕基总理最担心的一件事情就是农业,即国际市场低价的农产品对我国粮食生产带来的冲击。时隔仅仅6年,国内农产品与国际市场农产品的价格形成了巨大的倒基差。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这种巨大的价格逆差肯定是不合理的,也是难以长久维持的。
首先,目前中国的粮食价格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它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虽然,近期政府再次调高了小麦及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但这一价格仅是十年前价格水平的80%,1997年,国内小麦、玉米的价格就已达到了2000元/吨的水平。而10年来,生产资料价格、物价水平、人均工资均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唯粮价是下跌的。其次,即使取消了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农民种粮的收益也是微乎其微,甚至是赔钱的,这从粮食生产的主要群体来自妇女和老人就能看出端倪。其次,中国的低粮价局面也是难以长久维持的。由于大豆主要依靠进口,大豆的价格是政府无法控制的,2008年,相信大多数的农民都会弃玉米种大豆,弃小麦而转种油菜籽,这对本来就已经供求基本平衡的玉米、小麦市场而言,无疑会带来较大的冲击。而国际市场农产品能源化的趋势,决定了农产品价格将长期在高位运行,低粮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长期来看,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是不容置疑的。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耕地资源将越来越紧张;同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水资源的匮乏都制约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增长。在这种局面下,合理的粮食价格或许是稳定粮食生产最有效的市场化手段。合理的粮食价格不仅可以直接传递给农民一个信息,增加农民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起到土地资源合理化配置的效果;而且,也让全社会懂得珍惜每一粒粮食的重要性和珍惜耕地的意义。(作者 光大期货有限公司高级分析师田亚林)
粮食上涨的三大认识误区
在昨天由中国粮油商务网主办的“第五届国际油脂油料市场高级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成贵表示,目前在食品价格上涨和CPI的关系上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食品价格上涨不是构成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食品价格上涨不一定会损害农民利益。
李长贵表示,认为粮食价格上涨造成商品价格全面上涨的观点是错误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其他商品的传导作用并不强,目前的价格上涨是结构性的,上涨的商品都是资源性短缺商品,如石油、铁矿石等,并非受到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拉动。
有一个观点认为CPI上涨对农民的损失过大,李成贵不赞同这样的观点。他认为,作为最终消费者,CPI上涨对城镇居民的影响很大,但是对农村居民的影响比较复杂。首先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作为消费者,农产品价格上涨肯定将影响农民的消费,但是农民同时也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农产品价格上涨使生产者得到更多的利益。对于东北等粮食主产区的农民,价格上涨使这些地区的农民收入大大提高,不过对于西部等非粮食主产区、需要购进粮食地区的农民,粮食上涨对农民的影响是负面的。
李长贵还认为,粮食价格上涨主要是中间商和下游加工企业获得了利润的观点是片面的。他指出,粮食价格上涨中间商品和下游企业从中的获利并不高,粮食价格上涨是生产者价格上涨,农民就是生产者,生产粮食的农民从中最直接得到了利益。
2007年以来全球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世界是否正在遭到全球性粮食危机威胁的话题备受关注。在昨天由中国粮油商务网主办的“第五届国际油脂油料市场高级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激辩是否存在粮食危机,观点存在分歧。不过专家一致认为,不论是否存在粮食危机,都应该立足本国提高中国粮食的自给率,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自2006年9月份开始至今,世界主要粮食价格暴涨:小麦价格上涨了112.0%,玉米猛涨47.3%,小麦和玉米的价格达到了近10年来的最高价。国际大米价格2008年突然暴涨,从2007年底的360美元/吨,涨至今年3月27日的760美元/吨,涨幅惊人。
谢扬:不存在粮食供应危机
面对世界范围内剧烈的粮食价格波动,是否存在全球粮食危机,目前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室研究员谢扬认为,不能将粮食价格上涨与粮食危机等同起来,粮食危机必然引发粮食价格上涨,但是粮食价格上涨不一定就是粮食危机。谢扬表示,粮食供应危机在全球范围内不存在,不排除个别国家和地区产生短时间的短缺,但是由于国际贸易和联合国救援机制的存在,这种危机可以消除,不过“受援助国要多花些钱”。
谢扬认为粮食供应危机对中国而言更不存在,中国的粮食库存远超国际水平线,而且中国的粮食价格比国际粮价平均低一半。在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过程中,中国的部分地区却出现了水稻和玉米的“卖粮难”情况,去年中国还净出口粮食831万吨(不含大豆)。
谢扬认为,在“绿色革命”的背景下,依靠一般技术进步,使农产品价格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农业不仅是食品产业,也是环境产业。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挥生物技术替代和升级作用,必须依靠农产品高价的支撑,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的生存成本是不可避免的选择,而如何分摊穷人和富人的成本则是需要解决的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李世光:粮食供应将长期紧张
商务部综合司李世光认为,全球粮食供应紧张将是长期趋势,世界粮食贸易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世界粮食价格波动明显加强,周期性上涨趋势明显。他认为,全球粮食供应紧张和需求旺盛造成粮食价格上涨。
李世光说,从供应上看,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对粮食生产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根据世界银行测算,全球气温每上升一度,粮食生产将减少1%-1.7%,2007年粮食减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灾害天气影响粮食生产。全球粮食单产增速下降很快,世界粮食增产80%依靠单产的增长来维持,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世界粮食单产增速持续下降,世界粮食单产增长已经由上世纪60年代的年均2.7%下降到现在的0.8%。此外,世界范围内的城镇化进程加快也影响粮食生产。目前全球的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全球城镇化的比例由1980年的39%增长到2004年的49%,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从事农业生产人口的比例逐年下降。
与粮食供给紧张向呼应的是,世界粮食需求增长速度很快。全球人口增长导致球粮食需求增加,据人口学家预测,到2015年全球人口可能达到72亿,养活新增加的人口需增加粮食供给23.9亿吨,增加耕地面积15.7亿亩。目前人类的膳食结构正在逐步改善,人均消费肉类、奶制品在逐年增长,这导致饲料粮需求逐年上涨。此外,生物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应用,增加了世界粮食的工业需求。据联合国测算,当原油价格超过60-70美元/桶时,生产生物能源将有利可图。目前国际原油价格已经超过100美元,这对利用粮食生产生物能源具有非常高的吸引力。
世界粮食库存安全线公认为占产量的17%-18%。世界粮食库存已经多年达不到18%了,经常在16.5%-17%之间徘徊。如果以此作为危机的临界值,那本世纪以来世界已经很多年处于危机之中了。
李世光认为,应该客观看待当前粮食价格上涨,现在大米、玉米、小麦名义价格与1995年相同,实际价格比1995年要低25%。世界粮食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粮食供求偏紧,粮食需求弹性小。全球粮食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也在拉动价格,2007年全球粮食生产成本比2001年高出19.9%,粮食生产成本拉动了粮食价格的上涨。
中国需提高粮食自给率
虽然在是否存在世界性粮食危机的问题存在争议,不过谢扬、李世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成贵以及农业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都一致认为,需要增加中国的粮食产量,提高粮食自给率,以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
专家们认为,应该充分认识粮食问题的重要和紧迫性,我国粮食需求占世界粮食需求总量18.5%,粮食缺口不断扩大,过去10年我国粮食缺口占总需求的0.9%,比世界同期高了0.7%。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人口,即使保持现有的人均需求不变,粮食产量需要每年增长0.5%-0.7%才能养活这些人口。我国粮食播种面积正在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0.65%,耕地面积年均下降0.7%。粮食单产的增长由90年代的2.1%,下降到现在的1.1%。在世界粮食供应趋紧,世界粮食贸易下降的形势下,我国的粮食安全立足点更应该落在本国国内,所以必须保护耕地面积。
世界粮食贸易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世界各国在粮食贸易上总体采取了“奖入限出”的政策,中国更应该全面发挥进出口的平衡作用。2007年我国进口粮食相当于替代了2.7亿亩耕地,客观上起到了利用了国外的土地资源的作用。全面发挥进出口的平衡作用,就是要做好紧缺品种的进口,同时做好粮食储备工作。(作者 刘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