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稻谷 » 正文

国家粮食局丁声俊:高粮价是中国农业振兴之道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04-03  
     “适当提高粮价能让农民增收,这样农民种粮积极性才能提高。过度追求高自给率也使我国耕地负担很重,粮食适当进口,能减小我国耕地与农民的压力。对于大宗粮食品种(稻谷、小麦、玉米)及制粉,要严格控制出口,对于小宗的粮食品种(像小杂粮)要继续放开出口。”

    “现在粮价还是较低”

    记者:国家支持农业近年采取给农民补贴的形式,而你提倡高粮价更能提高农民积极性。你为什么在当前,引证和提倡古代“贵粟”粮策?

    丁声俊:我主张“贵粟”,就是实行适度高粮价政策。因为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是调节多种利益关系的杠杆。适当提高粮价能让农民增收,这样农民种粮积极性才能提高。因此我觉得近期的粮价适当上涨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等农产品价格适当上扬是正常的,是价格结构趋向合理的正常变动。这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方面我国人口多、资源稀缺;另一方面,人口还在增加,居民生活水平在提高,直接或间接对粮食的需求也在扩大。而且中国幅员辽阔,年年发生自然灾害。保持适当的高粮价,符合国情和粮情,有利于粮食产量持续增长。

    记者:你觉得现在的粮价达到合理价位了吗?

    丁声俊:现在粮价还是较低,没有达到合理水平,还应继续温和上升一点。

    粮价目前涨幅远低于城市居民收入涨幅,再加上种粮的成本上涨,使很多农村青壮年放弃种粮外出打工,农村剩下的都是“六零、三八部队”(老人与妇女)。粮价不涨,怎么吸引青壮年留在农村种田呢?怎么保证农业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呢?

    近年来政府实施的托市收购政策,就是为了把粮食价格“托“起来,为了让粮价在持续低迷的情况下,给农民一个种粮的积极信号和信心保证。

    记者:上周,发改委宣布今年再次提高粮价最低收购价,你如何看待?

    丁声俊:今年的托市收购价格已经连续两次上调,应该说力度很大,但是这并不为过,同时要在这个过程中防止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在适当提高粮价的同时,也要抑制生产资料价格的过度上涨。

    粮价的温和上涨,更重要的是给农民信号,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要长期实行适度的高粮价政策,这应成为我国农业粮食的一项基本方针。

    记者:“吃”是生活的根本,高粮价政策是否会引发系列的物价上涨?

    丁声俊:粮价是百价之基。肉食品价格与粮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是所有物价上涨都和粮食有关。

    如去年暴涨的猪肉价格,大家都说是粮食价格上涨造成的,这种看法不确切。实际上粮价还没上调时,猪肉价格已经开始上调。猪肉价格大幅上涨主要是因为疫情和规模化养殖跟不上,是猪肉供求关系失衡造成的。

    在现在的消费结构下,不像以前低消费水平的时候,粮食能成为宝中之宝。现在很多产品价格并没有受到粮价的影响。实际生活中,粮价不涨其他也是照涨不误。

    “目前我国储备粮是充足的”

    记者:今年“两会”上,袁隆平提出要彻查各地粮食储备。中国目前的储备粮能够保证安全吗?

    丁声俊:FAO(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到18%的粮食储备标准,我认为对中国不完全适用,对中国来讲,这个储备标准太低了。

    因为中国幅员辽阔、版图广大,中西部交通闭塞,经济发展不平衡,多种风险难以预料,如果粮食储备太少,不能满足全国的需求。粮食安全是保障每一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能够有足够保证身体健康的食物。在中国,粮食安全储备量应当提高到相当于当年粮食消费总量的30%左右。这包括战略储备、周转库存等。储备规模、品种结构、地区分布都要合理。

    记者:你认为是否存在袁隆平的担忧?

    丁:袁隆平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个别案例,这种个案是存在的,但是根据我的调查,中央储备粮基本没有大问题,粮食是“账实相符”的。过去确实出现过造假的现象。现在,国家粮食行政部门每年都组织检查,中储粮也常组织异地互查。总的来看,目前我国储备粮是充足的,是能充分保证供应的。

    记者:13年前,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先生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悲观论调,包括现在也有贸易商指责中国需求导致全球粮价上涨,你如何看待?

    丁声俊:13年的实践表明,特别是近4年我国粮食持续增产,而且储备增长,事实证明中国完全有能力“自己养活自己”。

    多年来我国粮食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对外依存度很低。中国还是粮食净出口国,不仅经受住了国际市场粮价暴涨的考验,而且对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我认为我国的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0%-95%之间就足以保障国家安全,过度追求高自给率也使我国耕地负担很重,粮食适当进口,能减小我国耕地与农民的压力,部分土地可以种植其他经济作物,从而减少粮食和其他作物种植的矛盾。

    “小杂粮出口不会影响粮食安全”

    记者:在去年粮价上涨情况下,国家在贸易政策上采取限制粮食出口,并表示今年也将严格限制粮食出口。这些贸易政策是否合适?对保证国内供应影响多大?

    丁声俊:最近,国家采取限制粮食出口的政策是必要的,也是及时的。但是,要把杂粮、杂豆等大宗粮食区别开来。也就是说,对于大宗粮食品种(稻谷、小麦、玉米)及制粉,要严格控制出口,对于小宗的粮食品种(像小杂粮)要继续放开出口。

    我认为对于小杂粮等品种限制出口不妥。因为小杂粮在中国产量很大,多分布在我国绵长的边疆地区,多不占用优良的耕地,在耐干旱或是半干旱的丘陵地,生长以后对土壤改良有好处,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第二,我国的小杂粮历来以国际市场为主,在世界上独占鳌头,是中国的特产,而且目前国际市场的价格比国内要高得多,利用这些我们可以赚钱。

    第三,种植这些作物的地区一般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可以靠这个增收,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的特色产业,而且国际上我们有传统的市场。

    第四,出口这些以后并不影响我们的粮食安全。小杂粮和我们的粮食安全没有直接的关系。

    记者:大豆是中国农产品第一个放开自由出口的品类。当前国际大豆价格高涨已经严重影响国内食用油价格。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丁声俊:在中国人均耕地和水源数量低少的情况下,要求每一种产品都靠我们自给自足,这不大可能,而且给农民的压力太大了。

    从这种国情和需求出发,我们在保持一定程度的自给的基础上,要更多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比如说大豆、大麦。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大豆是我们的民族产业,但是大豆的需求量很大,中国本土不能够满足需要,在国内也要保持一定的自给率的情况下,这样的产品不妨多进口一些。

    我们进口这些缺少的品种,就等于进口了国外的耕地和能源。

    因此在目前大豆多进口一些的情况下,不要惊慌失措。进口了大豆加工成产品还会有些出口,拿出去赚了更多的钱,又扩大了就业。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不断有新的思路。但是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粮食主权。

    (来源;新京报)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