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稻谷 » 正文

论生物燃料行业发展对粮食市场的影响(下)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03-27  
     四、生物燃料与粮食安全

    众所周知,我国经济要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必须要稳定的能源供应做后盾,在国际石油能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大力发展生物燃油已经成为我国的国策。国家促进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非粮为主。今后国家将重点支持以薯类、甜高梁及纤维资源等非粮原料产业发展,维护粮食安全。1.燃料乙醇尚不足以成为影响国内玉米市场的重要因素

    就目前玉米产业状况来看,生物燃料发展暂时不会对玉米整体供需平衡构成威胁。第一,我国玉米市场的政策性要更强一些,如在玉米进出口方面,与大豆不同,我国玉米的进出口实行的是配额制度,配额以内征收1%关税,超过配额部分是65%,从而很好地保护了国内的玉米市场。第二,我国玉米产量较大,本身就有较强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2006年,我国燃料乙醇产量约133万吨,即消耗粮食416万吨左右,而2006年玉米产量在1.45亿吨,占比约3%。比例很小。而近几年玉米深加工业快速发展更增加了玉米市场的供应,提高了玉米产业的安全水平。第三,我国发展建设了一批大型玉米深加工项目,整体提升了玉米加工产业的层次与竞争力,抵御外来资本对我国玉米产业的冲击,从而达到使我国的玉米产业更加安全的目的。第四,在通常情况下,要用3.2—3.5吨粮食才能生产1吨乙醇,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还需消耗煤2—3.5吨,从总的能源消耗来看,使用粮食生产乙醇燃料替代汽油、柴油并无优势可言。就目前来看,由于乙醇汽油并不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因此燃料乙醇的总体消费量涨势有限。

    在生物燃料领域,对国际玉米市场影响力最大的是美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称,预计2008年美国乙醇燃料行业将耗费大约1.3亿吨玉米,相当于美国玉米产量的一半。美国燃料乙醇生产消耗有力地推高了国际玉米价格,从而在心理上间接影响我国玉米市场。

    需要注意的是,燃料乙醇仅仅是玉米工业化系列产品之一,其他高附加值产品正在吸引玉米深加工企业大量消耗玉米。在今后的二、三年中,饲料对玉米的需求每年的平均增长仅会在5%左右,有时可能还会下降。但是玉米深加工行业对玉米的需求仍然会高速增长,因此在近一、二年中,玉米深加工行业对玉米的需求量,虽然还比不上饲料行业对玉米的需求量,可是由于其在近两年中对玉米增加的需求量十分巨大,从而给国内玉米的供需和价格变化带来比饲料行业需求更大的影响。所以,如其炒作玉米燃料乙醇概念,不如重点关注玉米淀粉深加工行业对中国玉米需求的推动。

    2.大力开发非食用性生物质资源将消除粮食安全威胁论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我国仍将大力发展燃料乙醇,但都是发展非粮乙醇。目前我国发展非粮乙醇技术已经成熟,薯类、甜高粱都可用做原料。生产酒精最具成本优势的是木薯,平均每2.7吨木薯可生产1吨酒精。许多能源植物都可以在自然条件较差,很难种出粮食,却可以生长植物的边际性土地上种植,据统计,我国目前有盐碱地1000万公倾、荒地5000万公倾、低质土地1800万公倾,总量比现有耕地还要多一点,有着广阔的耕种潜力。因此,只要大力发展这类能源植物,进行规模化和定向种植,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不仅不会影响到粮食安全,还能使缺乏经济价值的边际性土地成为能源基地。

    木薯生长在南方,适合在土层浅、雨水不易保持的喀斯特地区种植,因此不会与粮食作物争夺土地。目前我国每年的木薯产量在800万吨左右,其中60%来自广西,另外每年从东南亚进口300万吨左右。只要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用木薯生产燃料乙醇潜力巨大。目前我国利用木薯转化燃料乙醇的工作已经展开,2006年12月,中粮集团在广西北部湾建立了以木薯为原料的2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总投资为14.6亿元。

     甜高梁是所有植物中光合效率最高的,且抗旱、耐涝、耐盐碱,可以在pH值5—8.5的土地种植,秆高可以达到3米多。从山东的黄河人海口到渤海湾一直到大连,大部分沿海滩地都适合种植甜高梁,这些土地因盐碱度高,不能种植粮食。甜高梁秸秆含糖量在18%—20%,甚至比甘蔗都要高,而糖正好可以发酵成酒精。甜高梁秆平均亩产4—8吨,大约每4亩可以生产出1吨酒精。用10%的盐碱地种植甜高粱,完全可以满足目前的燃料乙醇生产,而且不存在与民争地争粮的问题。

    另外,一种利用秸秆为原料制取乙醇(纤维素乙醇)的新技术已逐渐受到关注。据统计,每年全国大概产生7亿吨的秸秆。在农村,这些秸秆一般在田间焚烧掉,不仅白白浪费了能源,而且造成空气污染。如果7亿吨秸秆中有1亿吨用于制造燃料乙醇,按照10%的转化效率,每年可以生产1000万吨,这将是目前全国燃料乙醇总产量的数倍。目前走玉米乙醇路线的河南天冠集团已经开始了转型之路,其年产3000吨的纤维乙醇项目已经于2006年8月底奠基,据悉这是国内首条千吨级纤维乙醇产业化试验生产线。中粮集团与丹麦诺维信公司(世界最大工业酶制剂和微生物制剂企业)合作建立的纤维素乙醇试点基地预计不久将在黑龙江肇东投产。另外,由华东理工大学与中石油吉林燃料乙醇公司合作的年产3000吨秸秆制燃料乙醇工业示范项目也已确定,计划2007年下半年建成投产。

    菜籽油作为生物柴油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低芥酸菜油的脂肪酸碳链组成与柴油分子的碳数相近,是理想的生物柴油原料。我国每年有冬、夏闲田约900万公顷,如果用来种植油菜,并不影响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而且油菜是用地、养地的作物,有肥田、抗土传病的作用,可使水稻等后茬作物增产10%左右。近年来,奥地利、德国、日本、韩国的一些企业,以及国内的中粮、中兴等大型企业,都看好油菜籽资源,纷纷到湖北、江苏等油菜主产省洽谈大规模发展生物柴油事宜。湖北省首批将扶持天门天德绿色有限公司、洪湖中兴新能源等5家企业开发生物柴油,年加工生物柴油5万吨,饼粕深加工10万吨以上,加工产值10亿元。奥地利碧路公司也在江苏投资建设80万吨生物柴油加工厂。随着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菜籽油需求量增加,价格上升,我国油菜的生产潜力将逐步发挥出来,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生物柴油产业可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面对能源短缺、油价日益高涨的世界性问题,生物燃料作为一种重要的替代能源无疑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其推广和普及对替代和缓解我国石油不足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生物燃料行业发展正遭遇困局:一方面是耕地日趋减少,粮食产量增长缓慢。2006年9月,国务院驳回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纲要》,18亿亩的耕地保有量至少要保持到2020年。国土资源部最新公布的2006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6年10月31号,我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较2005年减少0.1亿亩,距离专家们公认的18亿亩耕地面积警戒线又进了一步。人均耕地1.39亩,仅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稳中趋降的种植面积和几乎使用穷尽的丰收增产技术,决定了未来中国粮食产量不可能有大的增长。另一方面是生物燃料产业对粮食原料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车开始与人“争口粮”。由于农业后备资源不足,在较长的一个时期里,我国的粮食供应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在我国以玉米为原料发展生物燃料的空间是十分有限。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玉米、油脂等实际上仍然是生产燃料最佳也是最具资源优势的原料。从能源替代战略来说,10%燃料乙醇替代成品汽油不足以解决我国能源问题,而20%甚至更高的燃料乙醇,则不可避免地要更大规模地使用粮食,必将危及粮食安全。为了不出现车与人争粮食的局面,我国生物燃料生产必须另辟蹊径。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大力发展非食用生物质原料的种植,解决好原料供给问题,提高边际土地利用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使生物燃料产业发展既不占用宝贵的耕地资源,又可提供大量的生产原料,还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当然,粮食深加工行业也不能就此裹足不前。深加工是粮食市场的“蓄水池”,粮食安全的“平衡器”。有了加工,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控市场余缺,保证粮食市场的“紧平衡”。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除了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还要“藏粮于企”——深加工企业。我国每年有8000—9000万吨的玉米用作饲料,至少有3000万吨淀粉被浪费。如果适度发展包括燃料用途在内的深加工,通过现代分离技术,可以把玉米中适合做饲料的蛋白质和适合发展淀粉加工业的淀粉分离出来,让他们各就其位、各得其所。这符合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理念,更有利于促进粮食安全。从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来看,我国仍会继续适度发展生物燃料行业,坚持能源与粮食双赢,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国家会采取一些财税扶持政策,支持生物燃料的生产和使用。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以及提炼非食用生物质原料技术的发展,今后生物燃料行业将在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迈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成为拥有巨大潜力的“阳光产业”。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