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稻谷 » 正文

我国应对国际粮价飙涨应采取的举措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03-17  
    2007年,国际国内粮食市场“涨”声一片,国际粮价的飞涨超乎想象,而国内市场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也有一定程度的上涨。对此,我国政府已采取或应当采取那些措施?且看本期专题几位专家有何高见。

     近两年、特别是从2007年以来,国际粮食市场风云再起,粮价一路飙涨,成为全球瞩目的经济现象。观其演变情势,这一轮粮价飙升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粮价涨幅大。这一轮粮价的涨速超过整个物价的速度。从2006年9月以来,世界主要粮食品种价格以升为主,令人瞩目:小麦飞涨112%,大豆飙升75.1%,玉米猛增47.3%,大米上扬3.1%。其中,小麦和玉米等价格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价位。自2007年5月以来,世界主要小麦出口国法国,小麦价格飙升强劲,基准11月合约上涨5美元,超过199欧元。由于“欧洲粮仓”乌克兰实施“粮食出口限令”,导致欧洲许多国家进口粮食每吨进口价格上涨20美元之多。与粮价上扬相关联,多种食品价格也节节攀升。例如,在欧洲、美洲和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面包、玉米饼、植物油及肉类等零售价格都不断上扬。迄今,这一轮国际粮食及食品价格上扬已几乎涉及到全部主要品种,包括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及其相关制品。

    二是波及范围广。这一轮粮价暴涨具有普遍性,波及众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洛杉矶到伦敦,从东京到巴黎,从马尼拉到新德里,普遍感受到粮食与食品价格的上涨压力。以具体国家看,美国粮食价格指数上涨4.6%,食品价格比上年上扬6.7%,猪肉价格甚至提高15%;俄罗斯、拉丁美洲、印度粮价上涨10%;印尼、巴基斯坦粮价上扬13%。此外,南欧的意大利、中欧的德国、北欧的英国以及东欧多国的商品价格都呈现上扬态势。例如,匈牙利食品价格比上年提高13%以上。

    三是持续时间长。回顾世界粮食市场行情,粮价早已从2005年初开始攀升,到2006年4月,世界粮价平均比一年前上扬了30%上下。自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粮价上升加剧,小麦、玉米等粮食的价格经历了凌厉的疯涨走势。大体算下来,这一轮世界粮价激荡上扬已经持续了两年有余,只不过是前期粮价上涨较为缓和罢了。仅2007年以来,各国用于进口粮食的花费增长了2%,高达7340亿美元,创10年来最高记录,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粮食进口支出增长更多达5%以上。有的观察家警告,在今后一两年内,全球仍可能面临粮食价格飞涨的严峻形势。

    水流有源,山岳有头,国际粮价上涨自有缘由。这一轮国际粮价飙升形成于多种原因,诸如各国GDP增长、严重自然灾害频发、世界谷物产量下降、燃料乙醇发展迅猛、生产成本大幅提高、贸易运输成本上升、世界粮食储备缩减以及许多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使国际粮食贸易数量减少等。下面着重阐述其中的四种原因:

    其一,从经济规律看,全球GDP增长是粮价上涨的长期动力和原因。从某种视角观察与思考,粮价一定幅度的上扬并不完全是坏事(当然,粮食和食品价格大起大落弊多利少,应竭力避免)。由于世界人口增加,全球GDP增长,随着经济复苏,居民收入增加,因而有能力消费更多粮食、植物油和动物蛋白食品,进而导致饲料和工业用粮猛增。FAO(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世界谷物消费总量增长到20.43亿吨,比上年度提高1%。其中,小麦消费总量占6.15亿吨,比上年下降1.3%;稻谷和玉米消费总量分别为4.18亿吨和7.23亿吨,依次增长1.3%和3.3%。另据世界银行的报告,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国家的粮食消费从2005年到2006年增长了17%,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粮食消费增长了25%。全球市场需求增加,必然拉动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扬。

    其二,从粮食深加工业看,生物燃料乙醇异军突起令人瞩目。这是刺激世界粮价上涨的重要新因素。出于应对“石油价格暴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战略目的,替代性生物清洁能源备受青睐,许多国家利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最大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美国,玉米燃料乙醇工业发展迅猛,目前用玉米为原料生产的乙醇,已占全国燃料乙醇总量的90%上下。2004年,美国约有12.6亿蒲式耳(3200万吨)玉米用于生产燃料乙醇,相当于美国玉米总产量的11%左右。2007年,这一比例猛升到27%。预计10年后,美国每年将提供1300亿升玉米燃料乙醇,为2006年的7倍。如果玉米产量没有大幅度增长,汽车与人争粮的矛盾将愈演愈烈。这意味着粮食消费结构的巨变,必然影响世界市场粮食价格转变。

    其三,从农业粮食生产环境看,自然灾害严重而频繁,导致世界粮食减产。这是世界粮价热涨的直接原因。迄今,全世界共有近15亿公顷耕地,其中约有一半用于生产粮食。2006年,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气候异常,灾害严重:反常的炎热导致美国农业蒙受损失,牲畜出栏率降低;百年一遇的酷旱沉重打击了澳大利亚的农业和粮食;恶劣的气候酿成欧洲小麦产区的灾难性损失。干旱的热浪枯萎了法国的小麦,汹涌的洪涝淹没了中欧的麦田,滚滚的寒流袭击了波兰、俄罗斯和乌克兰。2006年,全球粮食总产量为21.93亿吨,比上年减产1.6%。其中,谷物总产量为19.68亿吨,比上年减产4182万吨。在谷物中,小麦产量占5.87亿吨,比上年下降5.2%,占谷物减产总量的76.8%。包括玉米、高粱、谷子等在内的粗粮总产量占9.64亿吨,比上年下降1.1%。其中,世界粮食主要出口国减产尤其令人瞩目。

    其四,从全球粮食储备看,全球粮食储备连续下降。与粮食减产相对照,消费量不降反增,其结果必然导致全球储备量猛降。2006年,全球粮食总储备量下降到3.75亿吨,比上年减少7238万吨,下降16.2%;粮食期末库存只占当年总产量的17.1%,占当年总消费量的16.5%,低于FAO确定的世界粮食安全线。在3.75亿吨的全球粮食储备中,谷物库存量缩减到3.19亿吨,比上年下降19.1%。其中,小麦、稻谷和玉米的库存总量依次为1.19亿吨、0.79亿吨和0.9亿吨,分别比上年下降19.2%、2.2%和27.7%。世界玉米和小麦库存的减少量为10年来之最。尤其不可忽视的是,世界谷物生产大国期末谷物库存纷纷大幅下降。当今世界,粮食出口国仅有美国、欧盟、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10余个国家,而进口国则多达100余个。其中,美、加、澳等国拥有世界粮食出口量的80%以上。2006年,美国期末谷物库存减少到3987万吨,比上年下降44.4%。其中,小麦、玉米和稻谷分别下降26.8%、52.5%和20.4%以上。同年,欧盟期末谷物库存量减少到2951万吨,比上年下降34%。其中,小麦、玉米依次下降38.1%和24.7%。澳大利亚期末谷物库存量减少到381万吨,下降70.8%。此外,加拿大期末谷物库存量下降32.8%。如今,全球粮食储备量连续3年下降,已减少到30年来的最低水平,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了阴影。

    面对国际粮价一路飙涨,人们一定担心是否会给国内粮价带来严重冲击。无疑,国际粮价飙升难免会对国内粮价产生一定影响。然而,迄今国外粮价飞涨还未对我国粮食安全和国内粮价产生明显的冲击。这是因为我国粮食产业实施正确的粮食方针与政策措施创造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积极开拓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但不管经济环境怎样变幻,我国始终不渝坚持以国内为主满足粮食需求、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方针。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更采取了一系列“惠农、兴粮、富民”政策,出现了“四增”的好局面:广大农民种粮生产积极性空前增强,全国农业粮食连续4年增产,国家粮食储备量相应增加,整体粮食自给率增长。200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超过5亿吨,除大豆外,谷物完全能满足需求。目前中国粮食的对外依存度很低,粮食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07年1-7月全国粮食(不含大豆)进口减少,出口增加。前者为100.5万吨,价值3.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54.9%和34.6%;后者为350多万吨,粮食外贸由逆差转变为顺差。另外,目前国家粮食储备量充裕,远高于FAO提出的17%-18%的粮食安全线。连年的增产和充足的储备,在关键时刻显示出抵御国际粮价上涨可能带来冲击的力量,有效抵消了国际粮价飙涨的影响。所以,迄今国际粮价上涨并未对国内粮食和食品价格产生严重冲击。除了猪肉价格以外,其他食物的价格一直保持在温和的涨幅内。尤其粮食市场供应充足,保持稳定。事实表明,我国的粮食市场经受住了国际市场粮价暴涨的考验。

    然而,当今时代,粮食的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已经越来越深越来越广地相关联、相制约。面对波及全球的粮食与食品价格飞涨的形势,我国决不可掉以轻心,必须积极防范,认真应对。当前,需要采取和健全如下举措:

    第一,继续坚决实施和健全基本农田政策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扩大供应,增加产量是基础。要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利用耕地、水域和山地等增产更多粮食和其他动、植物性食物。18亿亩基本农田的“红线”决不可逾越,粮食种植面积必须适当扩大。保护和改良这种不可替代的稀缺资源,就等于保护与加强农业粮食产业的根基和生命。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我国要加强科技,乘着现代农业科技革命的翅膀,实行以“治水”、“治土”为核心的“水土新政”。即要大力整理国土,特别是要整理基本农田,改造中低产田;建立和健全节水灌溉网,扩大旱涝保收面积;发展粮食优势产区,加大对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切实转变资源利用模式,坚持农业和食物资源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主要包括:以耕地动态平衡为核心的土地集约利用,以发展畜牧业为核心的非耕地(草地、荒地、坡地等)的高效利用,以节水为核心的水资源有效利用,从而大力提高农业和粮食等主要食物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和其他主要食物的单产量和优质率。

    第二,继续坚决加强和规范粮食宏观调控。从新环境、新情况、新需求出发,国家当前要坚定不移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进一步增加财政投入,加大支农惠农、兴粮强粮的政策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继续健全粮食价格体系,加大市场管理和规范力度,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又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确保国家对粮食的主动权。当前,必须采取两大措施:一要控制粮食出口;二要继续实施“托市收购”政策。2007年1-5月,我国分别净出口大米、玉米44.1万吨和300万吨;小麦由上年净进口6.2万吨变为净出口0.5万吨。与此相应,2007年1-5月,全国农产品贸易顺差扩大24.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左右。在目前国际粮食环境下,减少进口、扩大出口,不利于国内粮食市场平衡。国家粮食外贸部门应该注意汲取过去“逆向调节”对国内粮食市场带来负面影响的教训,严格控制粮食出口,以增加国内粮食供给能力。此外,近两年对主产区小麦、早籼稻实施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对促进粮食持续增产、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市场粮食价格、提高农民生产热情等发挥了巨大作用,现在已经成为“民心工程”,成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鉴于此,继续进一步完善和实施小麦、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政策关系巩固和发展粮食生产的大好形势,务须坚持实行下去。

    第三,继续建立和健全农产品和粮食预警报机制。要进一步强化预警意识,建立专职预警报机构,建立粮食等食物安全预警报系统和快速反应机制。通过建立国家粮食等主要食物安全预警报体系,以其供给和需求平衡为基础,对粮食等主要食物供求状况进行动态监测、深度测算和“警情”预报。当前我国应切实加强准确、全面的市场价格信息的收集、加工、综合与分析,特别要解决国际与国内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此外,我国还需要建立健全粮食和其他主要食物总量供求平衡的预警报系统,建立和健全粮食和主要食物安全的“警级”、“警线”。建立国家粮食和主要食物安全的专职预警报机构。通过专职预警报机构,把相关信息主流加工成准确的预警报告,提供给政府用作决策依据。

    第四,继续坚决调整和保持玉米深加工业的适度规模。目前,不管世界还是中国,实行结构调整,合理利用粮食资源都是稳定粮食和食品价格的必要措施。从实质而言,我国对玉米深加工业进行全面科学规划、合理调整结构能正确处理“汽车与人争粮”的问题。面对人均不足1.4亩耕地的实际,我国的玉米深加工业必须把“人类吃的食物”置于首位,把“汽车喝的油”放在适当位置。当前,我国要坚持适度、稳步、有质量、高效益发展玉米资源深加工业,继续严格控制新上燃料乙醇项目,避免盲目上新项目。从目前全国玉米资源产销状况出发,玉米燃料乙醇的产量由目前的100余万吨提高到500万吨,约消耗玉米1600万吨,占玉米总产量的10%多一点。这是一个适中的、统筹兼顾的规模,既不会影响其他食品、饲料、医药等主行业的需求,又可以促进燃料乙醇适度发展。在玉米产量没有大量增长的条件下,玉米燃料乙醇的产量不可继续扩大。还要强调的是,发展玉米深加工业,最佳选择是走资源充分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第五,继续坚决实施和加强稳定市场价格的政策措施。维持粮食和主要食品价格基本稳定,是我国一贯奉行的重要国策。当前,更需要采取两项措施稳定粮食和食品价格:一要增加供应,加大市场调控力度。目前,国家粮食储备充裕,仅托市小麦库存量就高达3900万吨,“政策市”仍是市场主旋律,国家要及时拍卖托市收购小麦和稻谷,加强调控市场价格的力度。另外,如前面提出的要控制粮食出口,增加国内市场粮食供应。二要加强管理,维持粮食市场的正常秩序。要充分发挥粮食批发市场的作用,粮食拍卖要采取公开、公平和公正方式,进行竞价销售,同时要严禁变相涨价、串通涨价和“价格联盟”等做法。在当前条件下,特别要严格贯彻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打击各种违法乱纪的破坏市场秩序的不法行为。

    第六,继续坚决采取“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模式。农业和粮食是具有生态性的产业,受气候极大制约。气候日趋变暖和严重灾害频仍导致全球粮食减产,对我国的危害也令人惊心。据中央气象局测算,从20世纪90年代起,因气候灾害导致我国每年经济损失超过千亿元人民币,约占GDP的3%-6%,导致粮食减产1000-2000万吨。由此可见,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和抵御自然灾害,是农业粮食持续增产的必要举措。当务之急,是和世界各国一起,共同采取积极行动,防止全球气候变暖。此外,我国要坚定不移走“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大保护清洁水源、防止和减轻环境污染的力度,增强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粮食是可再生的,只要采取科学的发展战略和策略,粮食价格会逐步恢复并保持正常,粮食安全也会得到有效保障。

    (作者丁声俊系国家粮食局研究员)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