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位于中国著名的“黄金玉米带”,收获季节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地里,飘荡着成熟的芳香。在2月底的一天,记者来到吉林省会城市长春市的西北郊,空气中掺杂着一阵阵的粮食发酵味道。亚太地区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大成生化科技集团有限公司(0809.HK,下称“大成生化”)即在此处。
远远地望过去,厂区广场空地上成堆的玉米粒堆积成高达数米、直径硕大的金黄色
“大山”,一些专用车辆往返于广场与车间之间,将玉米粒运至生产线,空中飘浮着玉米脱粒后的副产品玉米糠。
大成生化的淀粉加工能力为年产300万吨,而长春市郊的这个企业,拥有4个年加工能力在60万吨的加工厂。
近期,粮食价格的变化,对于以玉米为原料的大成生化的经营有怎样的影响?这是本刊采访的主题。大成生化总经理办公室主任王永安介绍道:“这种压力基本可以通过提高下游产品的价格进行转移,原材料涨价对公司业绩影响并不大。”
收购价先抑后扬
王永安有底气说原材料上涨对于公司影响不大,主要是基于大成生化对于目前行业形势和未来市场的判断。
据介绍,目前,大成生化已经进行充足的原材料贮备,并且每天还有农户和粮食贸易商前来送粮。“今天是由于天气不太好,不然会看到很多车排队向大成运送玉米。”王永安解释道。
而就在数月前,大成生化的收购部门还正在“斗智斗勇”、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度过玉米收购“战役”。
这一季(2007年10月—至今)玉米粒的收购价格与2006年10月—2007年年初收购季的收购价格相比,涨幅仅在1%—8%,相较2006年高达16%的涨价潮来讲,尚在企业成本上涨的承受预期内。
玉米收购价好似双刃剑:过高,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过低,又会增加收购的难度。确定合适的价格,既要洞察市场行情,又要揣摩竞争对手和农民、粮食贸易商的心理,绝非易事。
据一位知情人士介绍,在2007年10月的收购初期,很多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业认为,2006年收购价格过高,且2007年当地玉米预计丰收,于是将最初的收购价格定在1300元/吨,相较2006年同期每吨价格要低50—100元。
这造成当时的农民和粮食贸易商普遍惜售,有的则干脆将玉米运往价格较高的山东和河北等地,据称当时那里很多玉米深加工的企业收购价格多在1600元/吨左右。大成生化当时的收购价格仅在1300元/吨(国标二等),收购数量只有每天700吨上下。
其他玉米深加工企业的情况也大致如此,由于收购价格不高,农民惜售使得每日的收购量不高。
在这种情况下,大成生化等企业逐步提高了玉米收购价格,但是农民卖粮的积极性也未见提高,收购数量十分有限,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7年11月中旬。
2007年11月下旬,大成生化等企业将收购价格提高至1450元,收购数量明显增加。2007年12月,有企业将收购价格提至1490元。对此,大成生化提出以现金收购的条件,减少了农民和粮食贸易商兑换银行票据的成本,虽然收购价格保持在1450元/吨,低于松原赛力事达公司挂牌价格1490元/吨和黄龙公司、中粮生化公主岭挂牌价格1470元/吨,但是日收购数量增至1万吨以上。
进入2008年,农民的卖粮积极性明显提高,虽然收购价格降至1400元—1450元/吨,企业大收购数量却有所增加。大成生化2008年1月上旬和中旬的日收购价格保持在2万吨左右。
总的来说,今年的玉米行情基本是先抑后扬,这与2006年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初期即提高收购价格抢购玉米的情况完全不同。据介绍,“2007年年底收购玉米的手段就相对更加多样化和市场化,为了避免价格战将企业的原料成本提得过高,规避风险。”
玉米“新时代”
“现在早已经过了农民卖粮难的时代了,我们甚至是求着农民卖粮。”一位玉米深加工企业人士感慨。
据了解,最近几年玉米连续丰收,但是由于多家企业上马玉米生产乙醇酒精项目,并在吉林、河南等地投入运营,导致这些地区玉米供应紧张。仅在吉林当地就有吉林华润生化、中粮生化公主岭等中粮集团旗下的乙醇酒精项目。此外,黑龙江酒精、丰源生化等中粮的其他两个燃料乙醇项目也拥有不小的规模。中粮的燃料乙醇项目拥有超过百万吨的产能,按照1吨乙醇需要3吨玉米的比例计算,这些公司就需要超过300万吨的玉米。
另外,流通的活跃也造成了玉米价格变化更加复杂。例如,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农民和粮食贸易商进行异地卖粮,使得本地企业在制定收购价格时也要考虑外地企业的价格,增加了难度和不确定性。
而由于近几年增加玉米出口,国外玉米市场的供求也同样作用于国内市场的价格波动。据一位业内人士统计,2007年国内玉米的总产量稍多于国内的总需求量,但是在出口扩大的带动下,国内玉米价格追涨国际价格。
吉林粮食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吉粮集团”)2007年进出口粮食实现了8900万元的净利润,远超过预期的4000万元的目标,吉粮集团拥有国务院赋予的粮食进出口经营权和国家证监会赋予的芝加哥谷物市场期货业务经营权。
“今年有关出口引起玉米价格上涨的压力会减少很多。”一位吉林当地的业内人士说道,“国家近期出台的一系列限制出口的政策将逐渐发挥作用。”
向下游发展
在王永安办公室的墙上,一张大成生化产品树形图醒目地贴在墙上。
图形象地说明了玉米加工成玉米淀粉、赖氨酸、结晶葡萄糖,直至多元醇的情况。业内将玉米深加工的产品分成上游产品和下游产品,具体是:上游产品包括玉米淀粉、玉米蛋白粉和玉米油;下游产品包括氨基酸、玉米甜味剂、变性淀粉和多元醇。目前国内多数企业以生产上游产品为主,受到玉米价格波动的影响也较大。
据《证券市场周刊》调查,中国淀粉(3838.HK)的玉米淀粉经营情况并不乐观,根据该公司披露,2007年上半年玉米淀粉的平均售价仅提高了13.9%,相较原材料同比21.5%的价格涨幅,毛利率由15.4%下降到12.5%。
据了解,同为玉米加工上游产品的玉米蛋白粉的价格在近期也有很大幅度上涨。至2007年6月,吉林长春地区蛋白含量在60%的玉米蛋白粉的价格在3400元/吨,而在2007年年初价格为2900元/吨,2006年6月价格为2700元/吨。玉米油的价格在大豆油涨价的背景下,也有大幅提升。
大成生化大力发展的下游产业占据公司70%以上的销售收入,贡献82.86%的毛利,产品包括氨基酸、玉米甜味剂、变性淀粉和多元醇。由于后两者的规模尚小,未能发挥盈利贡献,前两者的表现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大成生化将公司重点放在下游产品并非没有根据,大成生化的下游产品的毛利率均在20%以上。
“越往下游走,玉米加工品的附加价值就越高,”王永安解释道,“公司加工出的玉米淀粉等就是通过内部管道,输送到其他车间,加工成价值更高的下游产品。”
所谓的价值更高是指产品的附加价值,具体体现在产品的毛利率水平上,玉米淀粉等玉米深加工初级产品一般仅能获得不到15%的毛利率,2007年上半年大成生化该部分产品的毛利率为13.6%。而赖氨酸、甜味剂等深加工产品毛利率水平均在20%以上。
“随着公司有关甜味性产能的释放,公司该部分经营的情况将保持稳定,”王永安认为,“玉米甜味剂的市场前景非常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