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预期的推动下,外盘小麦价格的不断走高,显然可以减少政府的补贴支出;对于农场主而言,国际市场价格走高也是他们乐于看到的;而对于欧美国内消费者,由于严格而科学的政府管制,他们一直以来都接受着小麦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的现实(目前的外盘创新高并不会影响其国内的价格,真正受损失的是那些对小麦具有刚性需求的净进口国)。
正如克鲁格曼在《国际经济学》中介绍的美国食糖案例,美国市场的食糖价格比国际市场高出40%还多,生产者从中得益10.66亿美元,而消费者剩余损失16.46亿美元,美国净福利损失为5.8亿美元。但是,将消费者损失平均到每个消费者,年平均只有6美元,因此对单个消费者来说,他(或她)并没有动力去反对美国食糖市场保护政策。而美国的食糖工业工人只有大约12000人,将进口配额带来的生产补贴分摊到每个食糖生产者为每年9万美元,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集团成本相差悬殊,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的食糖生产者会极力鼓吹食糖市场保护政策。
结合目前美国双高赤字,美国政府减少政府补贴也是不错的选择,美国作为世界30%小麦出口国,政府态度的微妙变化及全球通胀预期下利用天气因素的游资炒作,就不难理解外盘的强劲表现。毕竟这是符合市场机制的必然选择。
12月17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3月小麦合约价格盘中突破10美元大关,一度触及涨停位置,达到每蒲式耳10.095美元,为历史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