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琼斯:中国将进口更多大豆、食用油以满足需求:贸易商和分析师们表示,中国不断增长的植物油价格,以及在这个世界人口最多国家的年末强劲需求将促使进口商购买更多的大豆。他们补充说,尽管中国的大豆进口开始增加,但国内市场价格可能走高,而且受此支撑将达到历史高位,因全球油料产量减少以及国际原油价格走强。“原油价格的走强、全面通胀环境以及不断增加的成本都将继续支撑大豆价格”,长城期货公司分析师刘兴华(音译)说。因担心国内产量减少,自今年年初以来,中国主要产区的大豆价格已增长超过70%,本周超过4300元/吨。农民和贸易商都在持货观望以期更高的价格,因在今年早些时候的一场严重干旱和缩小的大豆种植面积导致中国大豆2007 年产量预期降低。粮油信息中心近期大部分 2007 年国内大豆产量预期较上月降低40万吨至1400万吨,该产量也低于其2006 年1597万吨的预期。此外,创纪录的原油新高价格以及在一场致命疾病后国内猪肉产量减少而造成的动物油短缺已将中国植物油价格推至超过 10000 元/吨的创记录高位。不断增长的食品价格使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在8月和11月上升到6.5%的11年高位,而政府担心如果食品价格继续攀升的话,通货膨胀将创下新的高位。正因如此,市场人士预计中国政府将在年底进口40万吨植物油,主要是豆油。政府可能将这些进口油储存起来,而当其想阻止价格增长时投放到市场。在最近数周,强烈的大豆需求已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合约价格推高至创纪录高位。上海汇易咨询公司(JCI)上周五表示,在截至11月16日的当周,中国公司预订了14-16艘货船进口大豆,高于前周的大约11艘装船量。分析师们表示,从现在到 2 月早些时候的中国新年,中国每月进口可能超过 300 万吨,而政府可能在年底前进口150万-200万吨。
发改委:中国将健全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副司长方言昨天在广州举行的“第二届国际油脂油料大会”上表示,世界性粮食危机在冷战结束后反而更加频繁,中国是大国,中国将健全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以加强市场调控,把农产品价格稳定在合理水平。据了解,建立和健全大宗商品的国家和地方储备,在特定情况下利用储备的吞吐功能干预和调节市场,是政府为了防止价格剧烈波动和维护国家安全常用的策略。目前国家在小麦等重要的粮食品种上都建立了各级储备,在小麦和稻谷两个重要的粮食品种上还建立了托市收购制度,收购了大量的粮食,相当于建立了第二个战略储备。此外,国家在棉花和白糖上也建立了储备制度,中储棉和华商储备商品管理中心两家机构分别管理棉花和白糖的战略储备。不过,国家在油脂油料的储备建设上一直滞后其他品种。鉴于今年植物油价格猛涨,国务院在今年10 月初下发的关于落实促进油料生产发展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中,专门提到要健全大豆和食用植物油储备制度,适当扩大大豆和食用植物油的中央储备规模,并择机分步充实储备库存。鼓励大型国有粮油加工企业适当增加商业周转储备,由国家通过招标方式确定具体承储企业和承储数量,政府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支持。为了抑制植物油价格快速上涨势头,保证市场供应,国家有关部门在10月期间,专门投放了中央储备植物油入市。
评论
美国堪萨斯、俄克拉荷马、德克萨斯三州的干旱预期以及技术性买盘对美国小麦价格构成强力支撑,昨晚 CBOT3 月小麦涨停,大豆、玉米未作反应。随着小麦价格的反弹,前期注销购买合同的买家将于近期重新开始采购美国小麦的步伐,印度昨日宣布公开购买 30万吨小麦的消息,一时间诸多供应及消费的利多信息重回人们的视野。
豆类市场方面,近期咨询机构的一系列报告均对明年全球大豆市场的供需前景表示担忧,主要是因为对豆油消费量的高预期以及对美国大豆产量的怀疑,另外未来几个月内巴西大豆种植期的天气情况也将直接对价格产生影响。今年牛市当中表现抢眼的两个农产品品种——小麦与大豆相比较,在明年,小麦的价格根基要更脆弱一些,产量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也更大一些。因此,在近期报告中屡次提及的明年CBOT大豆、玉米套利机会中,如果将空头由大豆更换为小麦,是否会更安全一些?
根据对明年美国大豆、玉米和小麦种植面积的预测值做出明年供需形势预测,其中预测大豆面积增加1000万英亩,玉米面积减少700万英亩,小麦面积增加300万英亩。预测明年美国大豆消费量少量增加(压榨量上升,出口量减少),玉米消费量少量增加(乙醇消费增幅放缓,国内消费量下降),小麦消费量降低(出口量下降)。
如果根据上边的预测,明年大豆的供需格局依然偏紧,玉米和小麦则刚好处于库存消费比上升/下降天平的两端。明年美国玉米的消费情况还有待商榷,今年的价格上涨未能抑制需求,反倒大幅上升;目前能源价格高涨,乙醇需求量有可能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那么明年玉米消费量就不会只增加这么一点点,加上种植面积的减少,相信不出意外的话(这里的意外指的是明年玉米面积减幅没有达到预期水平)08/09年度将会是玉米年。
全球小麦库存已连续四年减少了,面对这么高的价格,如果我们是农民,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