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国际分工的扩大,全球粮食贸易呈快速增加趋势。全球粮食年内进口总量由1990年的1.92亿吨上升为2006年的2.87亿吨,平均每年增加2.40%。分地区的粮食年内进口总量年平均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北美洲、中国、撒哈拉以南非洲、中南美洲、北部非洲和大洋洲,高于全球平均值。其他地区低于全球平均值,原苏联12国最低,为-5.16%。分地区的粮食年内出口总量年平均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北部非洲、中南美洲、原苏联12国、撒哈拉以南非洲、亚洲(不包括中国)和大洋洲,高于全球平均值。其他地区低于全球平均值,欧洲(不包括原苏联12国)最低,为-5.16%。
粮食年内净出口量和粮食年内净出口量的变化更能反映各地区对保障全球食物安全的贡献大小和贡献的变化趋势。2006年全球各地区粮食年内净出口量为正值的粮食净出口地区依次为北美洲(11196万吨)、中南美洲(3505万吨)、原苏联12国(1512万吨)和大洋洲(1123万吨),2006年全球各地区粮食年内净出口量为负值的粮食净进口地区依次为亚洲(不包括中国)(8521万吨)、中国(2486万吨)、北部非洲(2473万吨)、撒哈拉以南非洲(1975万吨)和欧洲(不包括原苏联12国,1137万吨)。1990-2006年各地区粮食年内净出口量的变化表明中南美洲和原苏联12国的年内净出口量增加最多,由原来的粮食净进口地区变为净出口地区;大洋洲净出口量进一步增加;北美洲虽然还是粮食净出口量最多的地区,但是其净出口量有较大下降。1990-2006年欧洲(不包括原苏联12国)由原来的粮食净出口地区变为粮食净进口地区,期间中国、撒哈拉以南非洲、亚洲(不包括中国)和北部非洲均为年内净进口进一步增加的地区。
粮食年末库存量的变化也是反映粮食安全形势的主要指标。全球粮食年末库存量由1990年的4.61亿吨下降为2006年的3.53亿吨,期间的1999年曾由于中国粮食的连年丰收达到最高值5.78亿吨。1990-2006年全球粮食年末库存量平均每年减少1.00%。分地区的年平均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北部非洲、中南美洲、大洋洲、撒哈拉以南非洲、亚洲(不包括中国)、欧洲(不包括原苏联12国)和北美洲,为正值,且高于全球平均值,中国粮食年末库存量平均每年减少3.25%,原苏联12国平均每年减少3.00%,是全球粮食年末库存减少的主要拉动者。中国一直是全球粮食年末库存量最高的地区,1996年曾占全球粮食年末库存总量的61.9%,近年来由于中国粮食供应趋紧和粮食流通业发展迅速,中国的粮食库存大大下降。粮食年末库存量的变化具有正负两面性,一方面过低的库存量会影响地区的粮食数量安全,另一方面库存量的减少提高了粮食流通效率,且可以增加当年的粮食供给。
粮食自给率是全面反映各地区粮食供求形势的主要指标。本文从粮食平衡的角度定义粮食自给率,认为粮食产量占粮食产量同净进口量之和的比重为粮食自给率。2006年全球粮食自给率高于100%的地区有大洋洲、北美洲、中南美洲和原苏联12国,粮食自给率低于100%的地区有北部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亚洲(不包括中国)、欧洲(不包括原苏联12国)和中国。1990-2006年间,大洋洲和北美洲的粮食自给率有所下降,但粮食自给率仍然在128%以上,是全球最高的地区;中南美洲和原苏联12国的粮食自给率快速提高到了115%以上,由粮食净进口地区转变为稳定的粮食净出口地区;中国和欧洲(不包括原苏联12国)由粮食基本自给地区转变为粮食净进口地区,当前粮食自给率在95%左右;亚洲(不包括中国)的粮食自给率虽然有所提高,但仍然是稳定的粮食净进口地区,自给率低于88%;北部非洲的粮食自给率变化不大,仍然是全球粮食自给率最低的地区,自给率仅有52%;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粮食自给率低且下降严重,已由起初的82%下降为当前的75%。
中国农业走出去对策
了解全球粮食消费、生产和贸易形势可以为中国农业走出去提供决策服务。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定位中国粮食生产在全球的地位:中国的农业优势不在于资源,而在于农业生产水平高,用有限的资源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中国的粮食自给率远高于北部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亚洲(不包括中国);中国的粮食单产水平远高于大洋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原苏联12国、亚洲(不包括中国)、中南美洲和北部非洲。可见中国有可能在除北美洲和欧洲(不包括原苏联12国)的任何地区开展农业开发与国际合作,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亚洲(不包括中国)和北部非洲当为农业走出去的重点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但农业相对落后于中国的大洋洲、原苏联12国和中南美洲,土地资源十分丰富,也可作为中国农业走出去的目的地。
在农业走出去的地区选择上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目的地的农业资源状况、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经济水平和发展速度,粮食消费变化、生产状况和贸易状况。撒哈拉以南非洲自然条件优越,但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较差、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原始、农民商品意识差,粮食消费在人口增长拉动下增加迅速,粮食生产发展缓慢,粮食进口也因购买力差而发展缓慢,是全球粮食问题最严重的地区。农业走出去对策主要应是发展交通和灌溉等基础设施,推广廉价有效的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商品意识。亚洲(不包括中国)各国情况复杂多样,崇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粮食消费居世界中下,且在缓慢提高,粮食生产依靠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居全球中等水平,粮食基本自给,自给率缓慢提高,个别发达国家如日本具有极强的粮食购买力。农业走出去对策主要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灌溉、多熟制和等高耕作。北部非洲自然条件较差,主要表现在水资源条件较差,靠石油拉动经济发展,大部分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农民受伊斯兰教影响商品意识较高,粮食单产水平居中,但人均产量较低,粮食主要依赖进口,粮食自给率全球最低。农业走出去对策当为发展节水农业,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大洋洲人均农业自然资源丰富,主要国家经济发达,现代农业发达,人文条件优越,粮食人均消费量居全球中下,但增加迅速,受气候影响粮食生产波动剧烈,单产呈下降趋势,粮食自给率一直居全球最高,但受生产波动影响在迅速下降。农业走出去对策当为发展有效的灌溉设施,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稳定粮食生产。原苏联12国农业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通过转型由降转升,现代农业发达,人文条件优越。人均粮食消费居中,近年在逐步回升,粮食生产水平居中下,也在逐步回升,粮食贸易表现出色,粮食净出口增加迅速,自给率迅速提高,实现了从粮食净进口向净出口的跨越式转变。农业走出去对策主要应为因地制宜,通过发展渠灌、井灌和滴灌充分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采用等高耕作技术提高坡耕地的利用效率,推广地膜覆盖增强农作物的抗旱抗寒能力。中南美洲农业自然资源最丰富,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均居全球中上,多数国家教育水平较高,农民商品意识强,还发展了大型现代化农场,粮食消费居全球中上,粮食单产居全球中下,粮食贸易发展较快,粮食净出口增加迅速,自给率大大提高,实现了从粮食基本平衡向净出口的跨越式转变。农业走出去对策应为通过发展灌溉,采用等高耕作技术提高坡耕地的利用效率,采用多熟农作制提高对热量条件的利用率。(本文受财政部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