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稻谷 » 正文

世界粮食供求形势分析与中国的国际农业战略(上)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10-30  
     联合国粮农组织近几年的统计资料研究表明,粮食产量充裕的国家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居多,主要有美国、加拿大、欧盟、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等,其粮食总产量、单产和人均占有量都比较高。缺粮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非洲是缺粮最为严重的地区,多数国家都严重缺粮;亚洲是生产粮食最多的洲,但部分国家却严重缺粮;中南美洲也有部分国家严重缺粮。严重缺粮国由于经济落后,可用于进口粮食的资金有限,从而抑制了其粮食进口需求。

    全球粮食出口贸易上,美国和阿根廷的粮食产品、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小麦、巴西的大豆、印度和泰国的大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从粮食分品种全球贸易来看,当前大米出口国主要为泰国、印度、越南和美国,小麦出口国主要为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德国和印度,玉米出口国主要为美国、阿根廷、法国和巴西,大豆出口国主要为美国、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

    2006年以来,世界粮食供求形势有了新的变化,在美国燃料粮食需求爆炸性增长的驱动下,全球粮食价格大幅攀升。2006年全球粮食价格波动上涨,全年涨幅超过10%。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的最新的《农作物前景展望及粮食形势》报告,预测2007年全球谷物生产将达到创纪录的20.95亿吨,将比去年增长4.8%。不过,由于当前的谷物库存量为2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再加上生物燃料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对主要原料玉米的需求,今年谷物产量的增加还不足以满足持续增长的需求,谷物的价格将继2006年上涨之后,继续维持上扬态势。

    中国的粮食自给率长期以来在95%以上,由于目前粮食单产增加趋缓,耕地面积减少和种植结构调整使粮食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而城镇化带来的对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在持续,未来粮食自给率很难长期维持在95%以上。虽然国际粮食市场可以满足我国未来的进口需求,但由于世界粮食出口的来源地相对集中于少数国家,各地区的粮食供求形势复杂多样,需要分地区研究全球粮食供求形势,为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全球粮食消费变化趋势

    全球粮食总消费量由1990年的14.71亿吨上升为2006年的19.86亿吨,平均每年增加1.86%。分地区的年平均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南美洲、大洋洲、北部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北美洲,高于全球平均值,其他地区低于全球平均值,原苏联12国最低,为-1.73%。

    人口变化是影响人均粮食消费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全球粮食总消费量由1990年的51.31亿人上升为2006年的63.26亿人,平均每年增加1.30%。分地区的年平均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北部非洲、亚洲、中南美洲和大洋洲,高于全球平均值,其他地区低于全球平均值,原苏联12国最低,为-0.08%。

    虽然薯类消费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占食物消费的比重较大,草食畜产品在大洋洲食物消费中占较大份额,但就全球而言还是人均粮食消费水平指标更能体现各地区的食物营养水平和生活质量。全球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90年的287公斤上升为2006年的314公斤,平均每年增加0.56%。分地区的年平均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南美洲、大洋洲、欧洲(不包括原苏联12国)、北美洲、北部非洲、中国,高于全球平均值,其他地区低于全球平均值,原苏联12国最低,为-1.67%。2006年全球人均粮食消费314公斤,其中北美洲最高为1182公斤,其次为欧洲428公斤、北部非洲337公斤和中南美洲336公斤,撒哈拉以南非洲最低,为105公斤,亚洲(不包括中国)226公斤。

    综上所述,全球粮食消费主要增长点在中南美洲、大洋洲、北部非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其中中南美洲、大洋洲以经济发展驱动粮食消费为主;撒哈拉以南非洲以人口增加驱动粮食消费为主;北部非洲的粮食消费则是由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联合驱动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均粮食消费水平低,增加缓慢,是全球粮食问题最严重的地区。

    全球粮食生产发展特点

    粮食收获面积体现了粮食生产的资源潜力。全球粮食收获面积由1990年的5.62亿公顷上升为2006年的6.07亿公顷,平均每年增加0.54%。分地区的年平均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大洋洲、中南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北部非洲和亚洲(不包括中国)高于全球平均值,其他地区低于全球平均值,中国最低,为-0.32%。

    单位面积产量综合体现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单产的变化则体现了农业技术进步的发展速度。2006年全球平均粮食单产为3.53吨/公顷,其中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有欧洲(不包括原苏联12国),为5.32吨/公顷,其次为中国(5.01吨/公顷),北美洲(4.79吨/公顷)。北部非洲和中南美洲稍低于全球平均,大洋洲最低,为0.99吨/公顷,撒哈拉以南非洲为1.66吨/公顷。全球粮食单产由1990年的3.01吨/公顷上升为2006年的3.53吨/公顷,平均每年增加1.04%。分地区的年平均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南美洲、北部非洲、北美洲、亚洲(不包括中国)和欧洲(不包括原苏联12国)高于全球平均值,其他地区低于全球平均值,大洋洲最低,为-0.68%。

    粮食产量是收获面积和单产共同作用的结果。全球粮食产量由1990年的16.93亿吨上升为2006年的21.42亿吨,平均每年增加1.66%。分地区的年平均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南美洲、北部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大洋洲和亚洲(不包括中国),高于全球平均值。其他地区低于全球平均值,原苏联12国最低,为0.41%。

    人均粮食产量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的农业综合实力,而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是粮食总产量和人口增加的相对速度决定的。全球人均粮食产量由1990年的325公斤缓慢上升为2006年的342公斤,平均每年仅增加0.31%。分地区的年平均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南美洲、北部非洲、欧洲(不包括原苏联12国)、大洋洲、原苏联12国和北美洲,高于全球平均值。其他地区低于全球平均值,中国最低,为-0.12%。2006年全球人均粮食产量为339公斤,其中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有北美洲(1442公斤)、中南美洲(423公斤)、欧洲(不包括原苏联12国,381公斤)、大洋洲和中国。其他地区低于全球平均,撒哈拉以南非洲最低,为84公斤。

    综上所述,全球粮食生产的自然潜力较大的地区为大洋洲、中南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北部非洲和亚洲(不包括中国),粮食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为欧洲(不包括原苏联12国)、中国和北美洲,农业综合实力较强的地区为北美洲、中南美洲、欧洲(不包括原苏联12国)、大洋洲和中国,农业综合实力增加较快的地区有中南美洲、北部非洲、欧洲(不包括原苏联12国)、大洋洲、原苏联12国和北美洲。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