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稻谷 » 正文

吉林省粮食加工业发展情况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10-23  
     近年来,国内粮食加工产业布局发生微妙变化,主产区加工业发展迅猛,粮食加工重心开始向产区转移。为了解吉林省粮食主产区在发展粮食加工业中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吉林省粮食加工业的发展给产区带来了巨大利益,但同时也存在产能相对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吉林省粮食加工企业生产情况

    吉林省位于世界三大玉米带上,玉米人均占有量、商品量、出口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吉林的加工产品逐步由淀粉、酒精等初加工产品向发酵、精细化工产品过渡,加工品种已达到200多种。玉米加工业总产值和利润已分别占全省食品工业40%和63%,以玉米为主的粮食加工业成为吉林经济发展继汽车、化工后又一支柱产业,吉林工业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1、销区粮食加工企业向产区转移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产区的粮食主要是运到销区加工,原因是产区投入不足,加工业发展缓慢,沿海发达地区资本优势明显,粮食资源到销区配置资本。近几年来,沿海发达地区资本开始向北方转移,产区粮食资源的比较优势得以彰显,配置资本的作用不断加强。江苏、广东、福建等省的玉米加工企业以及中粮、华润等大型企业在吉林的投资不断增加。

    粮食加工业向原料产地集中是一大趋势,主产区应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逐步实现加工企业的优胜劣汰,优化产业格局。

    2、粮食加工业推动产区经济良性循环

    粮食加工业的发展推动产区经济步入良性循环轨道。粮食加工业的发展拉动市场价格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粮食产量提高反过来又促进粮食加工业的发展。在粮价走高预期下,吉林农民在市场驱动下进行种植结构调整,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吉林省今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6860万亩,比上年增加10万亩,农民积极性也不断提高。玉米播种面积、投入的增加,对玉米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3、粮食加工业的发展首先破解了粮食主产区卖粮难问题

    2003年以来,粮食生产连续四年大丰收,其中三年连创历史最好水平,没有出现卖粮难问题,吉林省彻底摆脱了粮食卖不了、储不下、运不走、补不起的难题。加工业发展还带动了种粮效益的提高。过去多年粮食主产区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近年来,在粮食加工业的拉动下,虽然粮食连年丰收,但粮价稳中有升,种粮效益明显提高。200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7.8%,2004年增长18.6%,2005年增长8.8%,去年增长10%以上。

    4、粮食加工业的发展拓宽了农民转移就业的空间

    吉林德大有限公司通过发展养殖业和加工业,直接和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15万人,同时还壮大了地方经济总量和财政实力。公主岭、德惠等产粮大县县级财政的50%-70%来自玉米加工业,“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面貌得到有效改观。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产能相对过剩及低水平重复建设矛盾显现

    粮食加工业的发展给产区经济带来一系列新气象,同时也衍生出不少问题。在市场利益驱动下,加工企业纷纷上马导致产能相对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等问题已经不同程度显现。

    统计显示,2006年吉林粮食加工能力已经达到175亿公斤,包括口粮、饲料粮加工在内的实际加工量为130亿公斤,达产率为74.3%。从整体来看,吉林省玉米产品精深加工的程度低,增值幅度小,加工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虽然初步形成了以长春大成公司、公主岭黄龙食品工业公司等为代表的玉米加工龙头型企业群,但数量仍然偏少,多数还是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中小型企业。

    2、加工企业生产成本增加

    据调查,近两年不少小型加工企业已经纷纷破产,主要原因一是有的地方粮食加工业盲目发展,齐头并进大帮哄;二是自国家对小麦实行托市收购后,中间环节增多,小麦价格提升,导致加工企业生产成本增加。

    三、相关建议

    对于产区发展粮食加工业,应该充分依靠市场化的手段,实现加工企业的优胜劣汰,同时仍然需要国家在相关政策上继续给予支持。

    1、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粮食加工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建议国家抓紧建立粮食影响评价制度,对加工项目消耗粮食、占用土地情况进行评审,制定合理的粮食加工生产政策;通过取消补贴、限制市场销路等方法限制生物质能源企业发展,同时制定严格的行业准入门槛,努力发展具有市场前瞻性的高科技产品,淘汰亏损严重的小企业,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业雷同。

    2、按照“大规模、高水平、长链节、外向型”的目标,培育、扶持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带动力强的集团性加工企业。产区应着重培养这样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提高企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所以对于产区的一些有竞争力的大项目,建议国家继续给予支持,实行“有保有压”的政策,不仅符合产区开展粮食加工业的实际情况,也有助于推动产区粮食加工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