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白皮书》经过数据比较后的分析表明,中国玉米(1499,3,0.20%)成本高于美国近80%左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乙醇的生产成本比美国高出17%;与此同时,中国乙醇的价格又比美国低18%。这样就使得中国的乙醇生产必须要依靠政府的补贴才能够保本/盈利。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乙醇汽油的混合商可以享受到政府0.51美元/加仑的补贴,假设这一补贴的50%转移到乙醇生产者身上,这样,加上原本的0.007美元/加仑的直接补贴,美国的乙醇生产商总共获得0.257美元/加仑的补贴。
另外,《白皮书》分析称,中美燃料乙醇的生产,在效率上也有较大的差距。中国生产1吨乙醇需要消耗12吨水,而美国这一数字是1.8吨;中国需要3.3吨玉米生产1吨乙醇,而美国的转化率是2.8;中国乙醇生产的污染物的排放也比美国严重得多。但据权威人士透露,国家将很快推出燃料乙醇产业政策技术门槛。
本报此前曾披露,即将推出的燃料乙醇产业政策技术门槛“很高”。从水耗来说,将来1吨燃料乙醇水耗要控制在5吨以下,目前这个数字至少是10吨;而在煤耗上,产1吨乙醇煤耗要降低到500公斤以下,与国际同步;至于COD(化学氧化物)排放也有较高标准。
但《白皮书》同时也指出,燃料乙醇行业的发展也将给中国带来的各方面效益。首先就是能源安全性的提高。燃料乙醇作为一种汽油的替代能源,可以减轻未来中国对石油类燃料的依赖程度,有利于减少石油进口,增加中国能源的独立性和安全性。不仅如此,燃料乙醇行业还可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最后,该行业可以促使就业的增加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据《白皮书》估测,到2010年,燃料乙醇加工行业将会直接为社会提供17.3万个工作岗位,为农民创造每年57亿元的纯收入。
“对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发展燃料乙醇产业应当坚持两个原则:一是非粮原则,二是多样化。”华东理工大学能源化工系颜涌捷教授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燃料乙醇看似是一个能源问题,但其实不仅仅局限于能源,更是一个涉及千家万户的粮食问题。不能让乙醇和13亿人口争夺口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