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麦 » 正文

小麦市场承受压力仍然较重 后期价格或将前高后低(上)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6-28  
     目前的国内小麦市场总体基本平稳,新麦开秤价格高于上年,市场逐步与最低收购价格接轨;陈麦市场供给充裕而需求不足,市场价格总体平稳略显弱势。近段时间国际、国内小麦期货市场表现内外分化,郑麦市场弱势格局相对明显。观察后期的国内小麦市场,笔者认为,当前的小麦市场压力仍然较重,后期的价格总体走势有可能会出现前高后低的局面。

    新麦上市将会不断增加 价格高开难以持续高走

    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今年6个主产省的新麦开秤价约在1300~1370元/吨,较去年同期开秤价格1240~1360元/吨,不同程度地出现高开。近期随着最低收购价收购预案的相继启动,新麦收购价格不断上扬。目前,湖北全省新麦市场收购价基本上都处于最低收购价1.38元/公斤水平;山东泰安地区储备企业新麦入库收购价格在1.48~1.50元/公斤,加工企业收购价格在1.44~1.46元/公斤,个体收购在1.40~1.42元/公斤之间;安徽合肥市场红麦及混合麦价格已从5月底1.20~1.26元/公斤上升至1.36~1.38元/公斤;河北邢台新麦市场收购价在1.48~1.52元/公斤;河南南阳、洛阳收储企业中等混合小麦收购价格为1.38元/公斤;江苏北部徐州、连云港等地三等混麦收购平均价格为1.38元/公斤,粮食经纪人在农家收购价为每公斤1.32元左右,国有粮食企业收购价格每公斤在1.40元左右。就目前新麦收购市场来看,其收购价格基本已与最低收购价持平,而且部分地区已经高于最低收购价。分析原因:一是由于新麦刚刚收获,目前多数农民正在忙于播种玉米,无暇售麦,新麦的上市量不是很大;二是多数国有粮食企业开始轮换补库,收购量增加,由于今年轮换补库比较集中,各收储企业加大了收购力度;三是收购初期各市场主体纷纷入市收购小麦,市场竞争较为活跃,一定程度上抬高了新小麦收购价格。就笔者估计,市场短时间内新麦价格仍有继续攀升的可能,但随着后期农民玉米播种的结束,新麦上市量可能会逐步放大,各收购主体的收购心态也将会随之趋于理智?

    新麦价格难以持续走高,收购中、后期有可能会出现冲高回落的行情。

    农民惜售低于市场预期 目前价位多数能够接受

    受上年托市收购结束后小麦价格上涨的影响,农户对今年小麦的出售是存有一定惜售心理的,但就目前的售粮行为来看,其惜售心里也是低于前期市场预期的。就目前收购状况来看,截至6月20日,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四川、陕西8个小麦主产省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07年新产小麦1165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1085.7万吨,占收购总量的93%,比上年同期增加141.1万吨,收购进度基本保持了较快的势头。这一方面说明了农户的惜售心理并没有前期市场想象的那么强,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户对当前的新麦价格是基本能够接受的。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答记者问时指出,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维持上年水平不变,现行价格水平能够保证农民种粮基本收益。白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0.72元,红小麦、混合麦0.69元,这个价位可以保证种粮在补偿生产成本的基础上,有25%~30%左右的纯收益。笔者近期对售粮农户进行了走访,多数农户认为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增加了生产成本,希望小麦价格再上涨一点,但就目前的小麦价格而言大多数还是普遍认可的。

    市场收购行为表现不一 托市收购占“垄断”地位

    就目前的新麦收购状况来看,入市收购的大多仍为粮食收储企业,面粉加工企业入市积极性仍不高。加工企业虽然去年“颗粒无收’的状况有所改变,但大批量收购的并不多,继续观望成为现在面粉加工企业的主流。从截至6月20日收购的统计数字来看,国有粮食企业收购继续占据“垄断”地位。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和湖北6省,都已启动执行预案,托市收储库点按最低收购价累计收购995.2万吨,占粮食企业收购总量的92%,比上年同期增加124.1万吨。就笔者估计,后期的国内新小麦收购,面粉加工企业仍可能会适当增加收购数量,但由于受资金、场地的限制,收购的数量不会很大;粮食经营企业虽有场地,但贷款较为困难,小麦收购心有余而力不足;粮食个体粮商、经纪人认为目前的小麦收购价格较高,差价利润缩小,随购随销将是主要的经营方式;小麦托市收购企业由于收购资金、收购、保管费用有保障,没有后顾之忧,收购的积极性仍会较高。总起来看,今年的新小麦收购市场,粮食收储企业“垄断”收购的局面仍不会改变,最低收购价格在新小麦收购中仍会起到“标杆”作用。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