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稻谷 » 正文

粮食价格曲线上 中储粮究竟扮演什么角色?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4-30  
     争议还在继续,焦点是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

    质疑者坚称,中储粮在托市收购中的不当操作导致了去年粮价的人为上涨;中储粮则反击说,他们没有任何政策主导权和利益动机。

    有消息说,2007年的粮食托市收购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质疑者担心,去年粮价飙升的一幕,是否将在今年重现?

    在粮食价格曲线上,中储粮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如果粮价持续上涨,消费物价指数(CPI)是否会突破3%的警戒线?

    粮价涨声中中储粮又"挨骂"了。在4月24日的一个会议上,国务院研究室的一位官员称,在去年的托市收购中,中储粮操作不当,引发了粮价上涨。

    今年一季度,CPI涨幅为2.7%。国家统计局发言人李晓超说,"其中1.5个百分点是由上年第四季度因粮食价格上涨翘尾因素引起的"。据统计,一季度粮食价格上涨6.7%。

    这并非中储粮第一次遭遇这样的质疑。从去年中储粮进行托市收购操作开始,争议就始终存在。一些分析人士称,中储粮垄断了粮食市场的主要粮源,却没有及时灵活放粮,结果导致市场供应偏紧,价格上扬。

    中储粮人士认为,这些批评者,可能都不了解整个的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和中储粮的工作。"我们只是一个政策执行部门,没有任何政策主导权和利益动机。"

    中储粮信息部部长黄明东说,在整个托市收购制度中,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托市收购预案,等行政部门认定某个地区的某个粮食品种需要托市收购,中储粮就会负责组织收购和仓储,"托市收购到的粮食所有权都属于国家,我们无权调拨和销售。"

    根据中储粮今年初公布的数据,2006年,中储粮全年先后在河北、山东、河南等六个粮食主产区按最低收购价组织收购小麦813.8亿斤,占6省小麦商品量的80.6%;在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收购早籼稻72.6亿斤,占4省商品量的60%;收购中晚稻98.1亿斤,占4省商品量的30%和同期国有粮食收购企业收购量的72.6%。

    仅小麦一项,中储粮的实际收购量是最初计划数量的一倍。中储粮新闻发言人去年末曾表示,这就避免了谷贱伤农。国家决定托市收购,为小麦价格迅速回升、保护农民利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曾丽瑛回忆说,2006年初的时候,小麦价格面临着很大的下行压力。当时如果不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据湖北省的工作人员预测,小麦价格很可能跌到6毛钱以下。

    但是,质疑者认为,正是中储粮的操作导致粮食主产区小麦被收购一空,加工企业在市场上买不到足够的原材料,导致小麦价格上扬,并引起了连锁反应。此后,中储粮先后六次组织最低收购价小麦竞拍,累计成交86.8亿斤。这也被一些分析人士质疑为"高价卖粮,增加利润"。

    中储粮购销计划部部长张克明则表示,中储粮在销售环节所负责的工作是指定库点和标的,并在交易成功的时候代表卖方与买主签订相关文件。

    "至于说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和底价放粮,我们就无权过问了,最后交易的粮款也直接进入国库,不经过我们的手。所以说我们操纵粮价谋利是没有依据的。"他说。

    黄明东则表示:"政府希望通过托市收购粮价托到一定水平保持稳定运行,如果我们降价销售怎么起到托市的作用?"

     "所以,如果说自负盈亏,那么不是中储粮自负盈亏,是中央财政自负盈亏。我们没有顺价销售的动机,因为价格高低盈利亏损跟中储粮没有任何关系。"张克明说。

    不过,经济学家还有另外一层担心。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去年底以来的粮食价格上涨,带动了CPI中的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而从期货价格看,玉米和硬麦等粮食价格依然看涨,而粮食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有明显的预示作用,这将推动食品价格的进一步上涨。

    最低收购价

    尽管今年的托市收购方案还没有公布。不过,权威人士透露,今年仍将执行最低收购价制度。据悉,2007年托市收购的最低收购价格不低于去年水平。托市收购的临时储备粮仍会坚持顺价销售。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前总经理、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批发市场分会会长李经谋说,去年的托市收购政策基本上达到拉升粮价的目的了。2007年的粮价不可能再出现大的波动,估计会基本稳定在去年的托市价水平上。

    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实施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地区,农民增收40亿元以上。李经谋认为,"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7.4%,最低收购价政策作用功不可没"。

    尽管如此,李经谋仍然认为,粮食托市收购最核心的问题是违背了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这只能作为一项过渡政策,不是长久之计。"

    2006年,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完成的一个调研报告也认为,最低收购价政策如果定价不合理,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农民盲目种植。报告称,现行的最低收购价是依据2003年底到2004年初的特殊时段的高价格确定的,超出市场供求平衡时的价格较多。

    2004年到2006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快速增长。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粮食产量9949亿斤,比2005年增产269亿斤,三年内中国粮食累计增产1335亿斤。不过财政部的调研报告称,这种依靠价格刺激生产的政策难以持久。

    2006年,中储粮的收购操作是收购量最大的一次。中储粮发言人曾表示,中储粮为此付出了代价。但是,如此大规模的收购,却也使本来已经多元化的市场上出现了一个巨无霸。

    财政部的一份调研报告称,在政府最低收购价高出合理市价,甚至变为最高收购价时,一般粮食企业因担心收购后亏损不敢入市,基本上是中储粮委托的定点企业在兜底收购,这将使粮食经营的多渠道重回单一渠道。

    一直研究中国农业问题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卢锋教授说:"政府用一些反市场的做法解决粮食问题,终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李经谋看来,现行的托市收购政策必须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改革。"今年已经没有机会了,明年改与不改还不能确定,但即使明年不改后年也要改。"

    他说,去年政策的成功是建立在特定条件上的。这些特定的条件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宽松,政府财力有保证;政府掌握了大部分商品粮源,确保了顺价销售;定价比较合理,农民售粮积极性较高;收储企业积极性高,粮食库容有保障;由中储粮总公司集中收购,通过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竞价销售,避免了各行其是,便于履行调控职责。

    而今年则增加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一个问题是,托市收购还能不能收到去年那么大的量?"如果国家掌握的粮食达不到一定量,即使它坚持顺价销售,市场粮价仍有可能下行"。

    黄明东表示,今年中储粮托市收购的数量会面临考验。去年一些粮食贸易和加工企业已经吃过亏了,今年会更加主动地争取原粮市场。农民也很可能从去年的涨价经验中引发惜售心理。而且,今年的粮食产量如何还不好最后下结论。

    4月24日,在《2006-2007农村经济绿皮书》发布会上,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明透露,财政部正在研究建立一个粮食综合补贴制度,也有可能把农民收入直补和农业综合生产资料补贴制度合并,建立一个新的制度。

    财政部在去年的调研报告中认为,应建立一套保护农民种粮收益的长效机制和稳定的粮食政策。报告建议,在取消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同时,尽快建立农民种粮基本收益保障制度。

    根据这份报告起草者的测算,如果稻谷和小麦价格都跌到每斤0.6元,按种植面积实行目标收益补贴,中央财政需要补贴417亿元。

    黄明东则认为,不管什么补贴形式都无法取代流通环节的托市收购。"国家最主要的还是希望通过粮价上涨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这对于我们当前的粮食安全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任何其他补贴都没有最低价收购来得直接有效。"

    他说,国务院某研究部门曾经做过一个取消托市收购的综合直补方案,结果"没出研究室的大门就被否了"。

    "我们只是一个政策执行部门,没有任何政策主导权和利益动机。"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