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稻谷 » 正文

发改委专家:补贴中储粮不如直补农民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2-13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2006年四季度,全国粮食生产价格同比上涨4.2%。带动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上扬1.4个百分点。这是官方首次证实去年10月份以来粮油价格上涨的事实。

    去年11月份,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粮食主销区的粮油价格上涨,引起关注。但本次粮食价格上涨的最大获利方不是生产方的农民,而是加工、收购等环节。

    有专家指出,本次粮价上涨,农民仅能获得粮价上涨总利润中的15%-20%,而中国储备粮管理公司(以下简称中储粮)被认为是获利的最大方。

    在中国粮食连续三年以来大丰收后,为何出现粮油价格上涨,而农民不能获得最大利益?中国的粮食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如何全面理解中国的粮食安全?2月8日,本报专访了刚刚完成国家粮食安全政策课题报告的专家——国家发改委宏观院产业所蓝海涛博士。

    粮食缺口的说法存误解

    <21世纪>:有报告说我国连续3年粮食丰收,不存在缺口。但是农业部的说法是,从总体供需来看,仍然存在缺口,这是怎么回事?

    蓝海涛:如果按照我国包含大豆的传统粮食统计口径来看,确实存在供需缺口,但从国际可比口径的谷物类粮食来看,并非如此。1997年以来,中国只是在2004年出现过净进口谷物类粮食的情况。这是2003年粮食短缺的反映。其他时间一直是谷物类粮食产大于需,是粮食净出口国。因此,从国际口径来说,自从粮食产量达到5亿吨以来,中国粮食是产大于需的。

    但为何从总体上又说仍然存在粮食缺口,是因为大豆短缺。大豆在国际上不算粮食。目前中国大豆的年需求量是4500多万吨,大部分需要进口,绝大部分都用来生产食用油。

    因此,把油用为主的大豆短缺,作为整个中国粮食短缺的依据,容易产生政策误导,结果是增加了已经产需平衡的谷物类粮食产量。2006年中国粮食也是产大于需。政府为防止供过于求的粮价过度下跌,不得不增加库存或扩大出口。

    <21世纪>:去年11月份的粮油粮食价格上涨,是什么导致的?

    蓝海涛:这只是暂时的价格上涨,因为粮食连续三年丰收,政府去年把小麦等商品粮大量收购后进入储藏,导致实际市场流通量减少,特别是主销区粮食不足,由此造成粮油粮食价格上涨。政府抛售储备粮后,粮价很快平稳并趋于下降下跌,粮价没有可持续上涨的动力。

    <21世纪>:中国能源安全也涉及到粮食吗?

    蓝海涛:是的。这个问题主要集中在作为工业用粮的玉米上,玉米可以做成燃料乙醇。中国目前每年生产100多万吨燃料乙醇,需要330万吨玉米,所占整个玉米产量的比重不大,对粮食安全暂无影响。但是按未来“十一五”规划的目标期间,需要500万吨燃料乙醇,如果90%用玉米生产,约需要1500万吨玉米,约占到总玉米总需求量的10%以上,可能会有影响。

    为何粮价上涨农民没有得到更多好处?

    <21世纪>:粮食价格自从11月份就在涨,为何农民没有得到更多的好处?

    蓝海涛:按最低保护价托市收购,补贴的好处大部分被收储企业拿走,农民得到的不多。每年托市收购粮食的时间为2个半月到4个月。我们当时到江浙一带调查发现,由于短期集中收购,农民大都预期粮价要下跌,于是农民手中的大部分商品粮都在托市收购期卖掉了。

    以小麦为例,2006年,国家6大粮食主产区,政府收走了80%-90%的粮食,最低收购价略高于市价,农民受益不多。后来市场价格上去了,主产区农民手中的商品余粮已很少,得到的涨价收益也很少;不过,未托市收购的一些非主产区农民后期卖粮得到了涨价好处。所以,问题出在主产区粮食收购量过大,收购时间过于集中。

    <21世纪>:最大的好处谁拿走了?

    蓝海涛:这方面实际上存在政府补贴的问题。

    1996-1999年,政府垄断性收购粮食4500万吨,据有关方面估计,亏损挂帐2000亿元左右,储藏的亏损也有100亿。2006年这个问题再度出现,例如小麦2006年总产量可能超过约1亿吨,收购了40%以上,但是拍卖数量不多,大部分仍在储藏,为此,中央财政2006年支付了57亿元的临时储备补贴,以支付中储粮托市的收购、保管和利息等费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若大部分临时储备粮不能高于最低收购价加上储备补贴后的价格拍卖了,政府仓储补贴不断增加,小麦质量逐渐下降,甚至出现陈化粮,中央财政的亏损将越来越重。给的补贴性损失收购2000万吨有50亿,4000万吨有100亿。绝大部分被中储粮拿走。

    如果政府坚持托市收粮入库,可以借鉴学习美国等国的经验,适当延长粮食收购的时间(如半年左右)。国外是越往后卖粮,收购价格越高,以适当弥补农民因为储粮的费用。也可以缓冲集中收购的仓容压力,缩短政府储粮时间和补贴,减少政府临时储备,避免过度扭曲市场,减少紧急抛售粮食的频率,使主产区农民得到后期粮价回升的好处。

    <21世纪>:保护价最低收购价会刺激粮食生产吗?如何看待未来粮价走势?

    蓝海涛:如果政府仍保持目前的最低收购价政策,主产区农民无后顾之忧,加之2006年末粮价回升,可能会增强农民继续扩大粮食生产的预期。如果今年灾害损失比去年减轻,那么粮食有可能继续增产。

    若政府托市收购力度减弱,粮价有可能下跌;反之,则保持基本稳定。今年的粮食产量一方面取决于气候变暖导致的灾害损失大小,另一方面决定于粮食支持政策的力度和方式,目前很难准确预见全年的粮食价格走势。

    补贴中储粮不如补农民

    <21世纪>:提高粮食保护价不能解决问题吗?

    蓝海涛:国家希望粮价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度上涨,让农民愿意种粮,让消费者负担得起,政府又不用托市收购来补贴农民负担。

    但如果粮食保护价格过高,受世贸组织对后加入国家进口保护措施的严格约束,国际粮食会大举进入国内市场,我们的配额外40%的关税也挡不住粮食过量进口。

    不仅目前95%的粮食自给率目标无法实现,而且90%的自给率也难以保证。不但国家粮食安全很可能受到威胁,种粮农民的就业和增收也可能受到冲击。而且,有计算说,提高最低保护价后,80%的获益被中储粮拿走,农民拿走的不到20%。

    大豆就是例子。国际上大豆受补贴的影响,价格低、质量好,迫使我国非主产区大豆大多退出生产后,东北主产区大豆也逐渐萎缩退出,致使最后大豆的对外依存度达到60%左右。随着国际大豆进口持续增加,不断挤压国内大豆市场空间,东北豆农增收难度加大,就业空间缩小。

    <21世纪>:那有何办法呢?

    蓝海涛:我们已经建议不收购或限量收购粮食,把临时储备的补贴直补给农民。比如,国家最低收购粮食补贴支出承担的57亿,直接给农民。

    粮食储备空间也需要变化

    <21世纪>:有消息说,国家储备粮食的区域也在调整?

    蓝海涛:中央政府收购粮食主要在主产区,储备粮也主要存放在主产区,主销区不多,但实际缺粮食的地方往往在主销区。这样,粮食销售短缺出现粮价上涨时,主产区农户并未获益。

    此外,主产区过多储藏粮食,每次出现粮食缺口时,政府需要从主产区向主销区调运粮食,因为列车车皮紧张,往往耗时耗力,难以及时平抑主销区粮价过快上涨。因此未来主销区也需要多储备粮食。这方面已经在做了。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