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稻谷 » 正文

我国粮食储备规模的变动及其对供应和价格的影响(下)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2-01  
    (二)粮食消费和储备变动的模拟估算结果

    根据前面的描述,估算粮食消费的储备变动的基础数据是粮食生产和进出口数量。表1(略)列出了1978-2004年期间我国粮食年度总产量和进出口总量。

    在上面提出的各种假设的基础上,我们假设了两种模拟方案:

     方案一:粮食消费增长速度1978-1984年为3%,1985-1993年为2%,1994年后为1%。

    方案二:粮食消费增长速度1978-1984年为4%,1985-1990年为2%,1990年后为1%。

    根据表1(略)的数据和设定的模拟条件,1978-2004年期间我国粮食消费和储备变动数量的模拟结果列在表2(略)中。

    应当说,上述两种模拟的基本假设都有相当的现实可能性。从估算年消费量的结果来看,第一种模拟方案1978年粮食消费总量高于第二方案1100多万吨,但年均增长速度低1个百分点,因而到1982年时两种方案的粮食年消费量持平;1983年以后变为第二种方案的年消费量更高,但1990年以后假定第一种方案的年消费增长率高于第二种方案,因而到1993年两种方案的年消费量再次持平,以后始终保持相等。

    从相应的年储备变动量和累计储备量来看,第二种方案在1983年以前的年度储备增加量不仅明显高于第一方案,而且累计储备增加量数字过大,1983年达到9700多万吨,似乎不太可能。但是,第一方案1983年以后累计储备量增加更快,直至1992年储备才略有下降,无法解释为什么1993年年底粮食价格在储备总量高达1.1亿吨时突然下降40%。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模拟数字来看,总体上说第二方案似乎比较合乎实际,即在1984年达到高峰以后,1985年、1986年连续两年明显下降,以后则间断下降,1993年、1994年接近底谷,然后迅速增长,1999年达到另一个高峰后,虽然连年大幅度下降,但仍然保持在高位上,直至2004年才降至6700万吨以下。当然,1978年以前应当已经积累了一定储备。如果估计改革开放前夕所有环节的储备总量之和在1000万吨左右,那么上述各年的储备累计量(及年初储备总量)就应当增加1000万吨,即2004年底应当在7700万吨左右。

    上述两种模拟方案的主要区别在于对1978-1993年期间粮食总消费量年均增长率的假设有所区别,对1993年以后的消费量及其增长率的假设没有区别;同时,由于对20世纪80年代累计储备总量的估算有很大差别,因而对现有粮食储备总量的估计值也有很大差别:前者超过1.3亿吨,后者不到6700万吨。从直觉上判断,似乎第二方案的模拟结果更接近实际,至少近20年来的模拟数据可能更接近现实。

    如果第二方案大体上反映了近10年来的实际状况,那么,我国近期粮食(包含大豆)的年消费总量应当接近5亿吨。近几年粮食的总产量在4.5亿吨左右,如果没有更多的储备可以动用且今后几年粮食总产量保持在这一水平上,年净进口总量将高达4000~5000万吨,其中大豆(包括其他饲料类产品)和小麦(包括其他口粮类产品)大体上各占一半。由于近年来粮食总产量大大低于消费量,即使实际储备总量仍然很大,可以继续释放一部分以补充当年供需缺口,但要不了几年就不再有多余的储备可供弥补当年产量的不足;供需之间的缺口只能靠扩大生产和增加进口来弥补。

    当然,近几年和今后若干年粮食消费总量(包括饲料和出口)的年增长率可能不到1%,实际总消费量也可能低于上述估计数字。但是,这只能说明供需缺口没有上述估计的数字大,但缺口的存在应该是不容置疑的,不能单纯依靠储备来弥补长期供应不足也应该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如果我国的粮食总产量恢复到每年4.7~4.8亿吨,粮食和大豆的净进口数量可能保持在每年2000~3000万吨左右。如果今后总产量和总消费量的增长速度大体持平,那么,年净进口数量就可能大体上保持在这一水平;如果总产量的年增长率低于消费总量的增长率,净进口的数量就会增加,反之亦然。

    三、粮食储备数量变动与价格变动分析

     按照经济学理论,在需求函数基本稳定的条件下,商品的本期价格由本期供给总量决定,并引导下一期供给。粮食的市场供求大体上就是这样。如果粮食储备总量及其变化与价格呈现一定的反向变动关系,就可以结合储备的变化趋势更准确地模拟和预测今后粮食市场供求的变化趋势,增加和完善平抑粮食价格波动的政策手段。

    在粮食产量既定的一个生产周期内,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粮食价格上涨,增加粮食供给的途径就是动用储备和增加进口,其结果将降低储备水平;较大幅度的涨价可能导致政府储备与民间储备的同时下降。如果及时平抑涨价的趋势,即使下期产量有所增加,储备水平也可能持续下降。反之,如果价格下降,则粮食储备可能增加,一方面是政府补充储备,更多地可能是民间储备增加,表现出农民“卖粮难”的现象。

     我们以粮食零售价格指数反映粮食价格,并用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剔除物价变动的影响,比较粮价与储备的变动关系(表3(略))。粮食产量与上年价格具有一定的正相关,上年粮价涨跌对当年粮食生产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粮食储备变化不仅是当年需求与产量、净进口变化的结果,反映了当年的供求关系,还具有比较明显的滞后效应,影响到其后几年供求形势,即储备增加或减少的持续性与价格下降或上升密切相关。表4(略)显示,上年储备变化对价格变化的影响最大,前年的影响也高于当年,说明储备变化较长时间内影响着供求关系或价格。如果能主动地调整储备规模而不是被动地进行即时的逆向调整,可能更有利于实现稳定粮食市场价格的目标。

    考虑到我国粮食市场化的进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变化更为真实地反映了储备与价格的反向变动关系。按照模拟方案2,15年来我国粮食储备变动分为1990-1994年、1995-1999年、2000-2004年三个时期,第一、三两个时期储备持续下降,第二时期储备上升,形成1994年、2004年两个储备谷低和1999年储备高峰。而粮食价格变化可以分为1990-1996年、1997-2003年、2004年以来三个时期。可以推测,1995年、1996年储备增加主要起到了补充恢复储备规模的作用,以至价格从1996年年底才迅速回落,其后几年储备在价格低迷时不断增加,而正是这几年形成的超额储备的逐渐释放,保证了21世纪初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而价格仍在低位徘徊而没有迅速上升。由此也可以预测,即使未来几年我国保持较高的粮食产量,为了恢复已经处于历史低位的储备水平,粮价仍然有上升的可能。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取向

     1.基本结论。根据前述对我国粮食储备变动及其与价格变动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在1996-2002年期间一直保持粮食高额后备储备总量(包括农户余粮),是1997-2002年期间粮食市场价格长期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一;(2)2003年以来我国粮食后备储备总量已经下降到7000万吨左右(按方案2结果,并假定原始储备总量至少在1000万吨左右),大约是当前一年产销缺口的2倍;(3)我国目前粮食(包括大豆)的年消费总量接近5亿吨,或至少在4.8~4.9亿吨之间。因为自1995年以来积累的巨大储备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如果粮食总产量保持在4.5亿吨左右,包括大豆在内的净进口数量将很快达到3000~4000万吨;如果年产量恢复到4.7~4.8亿吨的水平,以后的年产量的增长率与消费总量的增长率大体持平,年净进口数量就可以维持在2000~3000万吨。

    根据上述判断,如果储备总量已经不能继续满足弥补供求缺口的巨额需要,与21世纪初相比,今后几年内必须增加的本国生产和净进口之和大约高达3000~4000万吨。

    2.政策含义。根据上述结论和判断,我们提出下列政策建议:(1)将国家掌握的粮食后备储备的目标定位于调节年度间较大幅度的供应波动,即当年粮食总产量明显低于长期年产量预期值时才动用后备储备“抹平”供应的波动;尽量限制将后备储备用于平抑当年价格波动,以免扭曲市场价格信号、刺激商业粮食储运机构利用国家后备储备作为商业周转库存甚至价格投机。(2)统一粮食后备储备体系的运行,特别是收储和动用的决策权,确保粮食后备储备用于适当的政策目标,减少粮食储备体系运行的政策成本,提高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3)协调粮食储备体系与粮食贸易的决策与运作,或者责成、授权粮食储备体系作为独立的粮食贸易机构相对独立于正常的粮食商业进出口贸易,将国际市场作为另一种形式的储备场所,通过协调国际贸易和国内储备,统一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平抑国内粮食供应的波动,进一步降低政策成本同时又提高粮食安全保障程度。(4)由于各种粮食储备的总量很可能已经降低到一定水平,最近几年特别要警惕国内供应可能出现较大缺口。在努力扩大国内生产的同时,有必要做好短期内扩大进口的各种准备工作,既避免储运中可能出现的混乱,也避免临时大幅度扩大进口可能导致的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剧烈上升。

     (作者:苗齐 钟甫宁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来源:《农业经济问题》)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